•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南通如东:心系老区践初心      发挥余热助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17    浏览量: 次    来源:如东县委老干部局

近年来,如东县老促会19名老干部围绕全县“银辉助力”行动部署,怀揣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在弘扬老区精神、帮扶贫困学生、促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银发力量。

集聚动能,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

保护红色资源,弘扬老区精神。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通过现场采访、查阅资料,收集战争纪事、回忆录等485篇,梳理红色资源档案132卷。对如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调研,撰写《探寻红色根脉传承红色文化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发力量——关于如东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研究》。编纂《红色辉映如东 历史丰碑永存——如东红色记忆》,生动展现了1919-1978年如东老区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精心组织编纂30多万字的《中国革命发展史系列丛书·如东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再现了如东老区革命精神和历史辉煌成就,荣获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江苏卷)编纂工作优胜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开展赠书活动,邀请重大战役、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讲述革命和发展故事,宣传老区光辉历史。

建设红色阵地,扩大宣传影响。整合小洋口地区红色资源,联合打造南通市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宣传苏中军区海防团历史研究成果,打造新四军铁军精神宣传教育基地。编印26期《如东老区》内刊,推出“老区人民心向党”“扶海红色印记”等专栏,刊登文章635篇。加强与媒体合作,在《如东日报》开辟《老区之窗》专版20期,推介革命老区精神,85篇稿件被县以上媒体刊发,连续五年荣膺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等奖。

创新举措,绘就乡镇振兴新图景

推动产业帮扶,赋能乡村振兴。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按需点单,精选种植、养殖、加工、科技等产业项目46个。精选实施载体,选取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通过优先安排就业、优惠供应物资、提供农具服务、提价收购农副产品等方式帮扶贫困农户。优化帮扶模式,在菌菇种植项目中,实行菌业公司送菌棒、包技术、包服务、包销售的“一送三包”帮扶机制。近5年,种植养殖类项目累计帮扶606户困难家庭。

探索光伏发电,助力强村富民。经过深入调研,采纳相关部门建议,将光伏电站建设作为长效帮扶产业项目,探索出了“镇村投资建站,所有权归镇村,收益帮扶贫困户”光伏电站建管模式,建成光伏电站20座,年发电能力达310万千瓦时,年效益可达180万元。光伏电站帮扶模式获省乡村振兴局肯定,在全市推广。

规范帮扶流程,提升监管质效。帮扶项目逐一建账,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帮扶项目管理台账。对项目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实现了数据翔实可溯源、要素全面易统揽、动态统计便跟踪的管理格局。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光伏电站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便捷远程跟踪监管。

精准施策,彰显助学帮困新成效

情系困难学子,“两校”招生屡创佳绩。助学帮困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治本之策,县老促会把广东国华中学和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作为助学帮扶的重要抓手。国华中学对招录的贫困生免除学习、生活等费用,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对招录的贫困生减免学费并给予资助。2022年,我县选送报考国华中学学生笔试通过率达100%,录取人数占全省总数的11%。

细化帮扶举措,助学实效持续提升。建立“审核程序化、发放公开化、跟踪制度化”助学帮困管理机制,通过实地走访严格把关,“一人一卡一档”动态管理,健全资助对象审核机制。集中统一发放助学金,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助学资金发放。开展“助学圆梦情系成长”“情系学子 树人育才”等主题活动,持续放大助学帮扶影响力。

聚焦资助重点,助学格局不断优化。根据我县实际,调整资助重点,资助对象向中学生倾斜,对特别困难学生连续资助三年,提高助学针对性、精准度。近五年,以初中生为重点,共资助4367名贫困生,助学金额累计446万元。开展“特殊关爱”助学行动,以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学生为资助重点,加大对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资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