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8 浏览量: 次 来源:
今年80岁的杨培淑,是泰州市苏陈镇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26年如一日,每月都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中挤出1000多元资助他人,而自己住的是不足40平米的破旧平房,穿着朴素,长期素食。
26年来,杨培淑先后从工资中挤出30万元,资助困难家庭100多户,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好心人”。
每年拿出万余元扶贫济困
杨培淑原任苏陈镇人大秘书,儿媳是下岗工人,老伴失业在家,家境并不富裕。
老人的善举源于20多年前的一次经历。1990年的一天,三含村村民王某搀着孙女到镇民政科求助,恰巧被杨培淑碰见了。王某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她和两个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生活拮据。时任镇文卫助理的杨培淑把王某请进自己的办公室了解情况,老人的遭遇让他心生不安。临走时,杨培淑给了老人50元,并用出租车护送她们回家。
“这样的困难家庭看了让人心酸,尽自己的能力帮帮他们吧。”杨培淑说,从那以后,他每个周末都骑着自行车,赶到10华里外的三舍村看望王某祖孙三人,经常给老人生活费,逢年过节还带着礼品上门慰问。十多年从未间断过,一直资助到两个孩子走上工作岗位。
唐宁村村民沈学林因一场大火将家中房屋全部烧毁,对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可谓飞来横祸,加之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多病,妻子见状,不堪忍受,意欲出走。杨培淑闻讯后,赶忙与另一位老干部送去1000元,还连续几天奔走不息,动员当地个私老板慷慨解囊,共同扶持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在杨培淑等好心人的感召下,村民们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由于众人的鼎力相助,沈学林的三间新房短期内迅速建好,妻子终于打消改嫁念头,家庭重归于好。
2010年10月,镇东村村民陈某,父亲身患胃癌,母亲高位截瘫,刚刚上小学的儿子又诊断为心肌炎,本人又大腿骨折住院,其家庭称得上雪上加霜。得知消息后,杨培淑三次去陈某家送去1200元,并通过村干部积极发动社会慈善部门捐款4万余元,帮助陈某家庭暂时渡过难关。春节刚过,杨培淑的儿子杨习斌从南通赶到苏陈也给陈某家送去1000元。当得知小陈昊病情基本稳定时,杨培淑父子再三叮嘱陈某要让儿子好好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从这以后,逢年过节,老杨都要带上慰问金或物品登门探望,直至目前。
今年5月,周埭村一组女青年郭某,不幸患上贲门肿瘤,急需手术,刻不容缓,而她是从陕西婚嫁本地安家落户的。公公长年卧病在床,丈夫在外打工,儿子年幼,其家庭可想而知。杨培淑得知情况后,在第一时间赶到她家送上1000元。在其带动下,该村老党员老教师及村“两委”成员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短短一周,即获爱心款3万元,终于让她顺利做完手术。眼下,郭愉病情基本稳定。前不久,当杨培淑再次登门探望她时,小郭热泪盈眶,抓住老杨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您给我第二次生命,您比我的亲爷爷还要亲!”
多年来,受杨培淑长期相助的贫困学子有60多名,特困家庭不计其数,他个人累计资助善款30万元,而他本人月收入不高,儿子、儿媳双下岗,孙子上大学,经济并不宽裕,可为了慈善事业,他却从不吝啬,每年捐出的爱心款都在万元以上。“我是一名党员,这条路我会一直走到生命结束。”杨培淑说。
租来破房子住了20年
走进杨培淑的家,大家有些不敢相信,这是月工资4000多元的退休干部居住的地方:三间低矮破旧的小屋阴暗潮湿,墙上有很多裂缝,屋顶挂着一层已经被熏得发黑的塑料薄膜,房间里一件值钱的家具也没有,煤气灶旁放着三块豆腐和一个菜瓜。
“3块豆腐一元钱,可以吃两顿。一斤肉十多元,吃一顿花的钱,可以帮助困难家庭挡一阵子了。”杨培淑掐着手指算账,“说实话,看到帮助过的人一个个生活好起来,我心里比吃山珍海味都高兴!”
“这房子不是杨爹的,是每月花30元租来的,他一住就是20多年。”邻居朱仪征说,为了把钱省下来资助别人,杨培淑几十年来硬是不肯建自己的新房子。
20年来,杨培淑日子过得很“抠”,他戒掉烟酒,吃起了素食,每天的生活费仅有两元。就连过春节也舍不得添新衣,一件棉衣已经穿了15年。
“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主动去帮助,做了好事也从不声张。”村民莫网根说,杨培淑的儿子儿媳在南通定居,他们多次劝父亲去南通生活,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杨培淑一直没有答应,因为他离不开自己的光彩事业。
爱心情暖学子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杨培淑便马不停蹄,从这家网吧到那家网吧往返巡查义务监督,看看有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从不间断。
由于杨培淑是老文化站长,又是教师出身,网吧业主对他较为尊敬,一般都能热情相待。然而他并不顾及情面,只要一发现有未成年人上网就对业主毫不客气。杨培淑对网吧监督始终坚持“三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对业主违反规定,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他第一次劝说,按上级文件精神讲清道理;第二次警告,让业主写书面承诺或保证,绝不重犯;第三次则毫不留情地反映给执法部门严肃处理。
去年暑假的一天,杨培淑晚饭后,来到辖区内的一所网吧,发现一位初中生在网吧玩游戏。杨培淑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与他拉家常,交谈中,发现他说话自相矛盾,还谎报姓名和家庭住址,老杨不但没有生气,在耐心说服教育的同时,还把自己编写孔孟劝学名言名句送给他,终于让他说出实情。当得知这位同学母亲正因病住院时,便带上慰问品同他一起去医院看望,还嘱咐在医院工作的侄女好好照顾他的母亲。这位同学很受感动,表示今后一定远离网吧,勤奋读书。打这以后,老杨多次去学校与班主任沟通,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多方努力,这个同学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终于成为“三好学生”,还被选为班上学习委员。
多年来,由于杨培淑在网吧监督方面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多次受上级部门表彰,今年6月被省关工委授予“优秀网吧监督员”光荣称号。
身后有一个“爱心团队”
为让更多贫困家庭得到关爱,15年前,杨培淑带动30名老同志,自发成立了“爱心团队”。只要谁家发生天灾人祸,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令人感动的是,这个团队里有8位老人并没有收入,他们捐出的爱心款,都是子女平时给的零用钱。而作为该团队“领头羊”的杨培淑说得好:“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点好事是应该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将遍布城乡每个角落。“爱心团队”的老人们每人每年捐款都在2000元以上。遇到特别困难的家庭,他们还深入到村组、工厂组织募捐活动。目前,30名队员已资助了200多个困难户。
“我是普通农民,不会讲大道理,跟杨爹—起献爱心,我就觉得开心满足。”79岁的杨培英是第一个加入杨培淑的“爱心团队”的,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她就捡废品挣钱。前段时间,村民王某身患白血病,家里穷得连买水果的钱也没有。杨培英带头捐款100元,并在本组挨家挨户募捐了1200多元。
“爱心团队”队员、今年68岁的退休教师孙巧根,每年捐款都在1万元以上。在她的感召下,儿子王晓勇也加入了献爱心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