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如东老干部倾情关爱下一代

发布时间:2020-07-28    浏览量: 次    来源: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老干部心系下一代,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建社区辅导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安一个“家”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如东有部分老干部创办社区校外辅导站,让留守儿童课余时间有好的去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安一个“家”。如东县河口镇退休教师缪立新2001年退休后,自筹经费购买活动设施,在龙坝村建立社区教育辅导站,组织孩子们看书、读报、讲故事、练书法等等,20年如一日,对孩子们进行义务教育辅导,不仅不收孩子们一分钱,免费提供午餐,还先后资助30多名贫困生,累计6万多元。

如东县双甸镇退休教师许旭创办了伯元村社区教育辅导站,每逢寒暑假,组织全村中小学生开展讲故事、交流学习心得等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有多位退休教师参与进来,对全村学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利用每周六集中辅导,开展常态化校外教育。

二、设立助学基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送一份“炭”

如东县马塘中学退休教师杨光源,2007年发起成立马塘“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得到48名老同志的响应,第一次捐款1920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爱心助学行动中来,爱心助学的队伍不断壮大。马塘中学的老校长、离休干部吴光焘,慷慨解囊捐资10000元。江苏三润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爱梅、江苏高仁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军两位校友,分别向基金会捐资25万元、7万元。2014年9月,爱心校友钱立群、虞建东夫妇又捐资3万元。到目前,杨光源本人捐资5万多元,累计募集爱心助学基金80多万元。“夕阳红”助学基金会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炉”,为一户户贫困家庭“雪中送炭”,圆了一个个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三、打造文化基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扎一个“根”

如东县丰利镇退休教师袁金华经过16年的辛勤付出,花光所有积蓄,累计投入一百多万元,打造出一座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悟园”。袁金华说:“之所以叫‘悟园’,就是让青少年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悟以往、悟当下、悟未来——行忠尽孝,心怀天下。”为了让悟园里的“孝”文化可以承载更多的人文故事,可以传递更多温暖的情感。袁金华将碑廊石刻和庭院布景相结合,用景说话,用石刻点晴,使整个院落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社科开放平台。

为了节省费用,袁金华自学了石刻。文化长廊里孔子、老子、姜尚、范蠡等历史人物肖像,栩栩如生,都是袁金华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块石刻,都倾注了他的专注和心血。

“悟园”不仅是丰利镇的文化景观,而且在青少年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成为省、市、县“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市、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等。

四、弘扬革命精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添一抹“红”

吴新华从如东县马塘镇文化站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受镇党委委托,牵头筹建“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并招聘6位退休教师担任义务讲解员。纪念馆开馆13年来,每天都有县内外中小学生以及干部群众前来参观。每年至少开展4次较大主题活动已经成为纪念馆的一项制度。吴新华说:“红色文化只有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我们民族才有希望。”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组织全镇小学生开展主题为“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的红领巾寻访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精神洗礼;2019年,又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了系列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他还编创了大量诗朗诵、小品等节目,生动活泼地弘扬红色文化。

如东县栟茶、洋口、大豫等镇区的老干部将当地革命先烈的事迹整理成生动感人的故事,成立红色故事小分队到全镇中小学巡回宣讲,让红色文化深入童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