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6 浏览量: 次 来源:常州市武进区委老干部局
今年以来,常州市武进区委老干部局围绕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银发生辉”工程为抓手,在全区离退休干部中开展“桑榆进基层,治理当先锋”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文明城市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网格事项巡查、社区事务管理、社会风尚培育等五大内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两在两同”的时代号召。
文明城市的“啄木鸟”。武进区文明城市建设老干部巡访团是一支银发“啄木鸟”队伍,成员都是全区各机关单位的退休老同志。他们深入居民小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围绕全区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做好测评对象的定点定期巡查,为武进创建典范型文明城市“捉虫找差”。巡访团成立至今已累计完成常态化巡访工作45次,发现上报各类问题710个,为武进区高质量通过国家、省、市层级的文明城市测评贡献了“银发力量”,2020年巡访团被评为全区“银发生辉”工程先进团队。
小区居民的“贴心人”。离退休干部居住在社区,与广大群众有着零距离的天然优势。如何把这份天然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的有效助力是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组建退休干部牵头的“解忧茶屋”,是武进区邱墅社区发挥老干部优势作用、做精做优老小区自治的积极探索。城中花苑是武进中心城区的一个老小区,小区管理面临着社区工作人员少、矛盾纠纷杂、居民反响大的客观现实。国营武进第二染织厂退休副厂长张丽英主动请缨、牵头成立“解忧茶屋”,把社区工作人员、老干部、党员、楼道长、居民代表等各方人员“建群组队”,共同为小区管理出谋划策。小到矛盾调解,大到工程维修,居民们有想法、有诉求时就愿意到“解忧茶屋”去坐一坐、和张丽英聊一聊。不足8平米的“解忧茶屋”成了小区自治的有效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来,“解忧茶屋”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81件,落实大小民生工程50多起。在武进,和张丽英一样的老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为小区居民服务,有的担任楼道长,有的做居民小组长,有的当好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他们不怕繁琐、不求名利,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矛盾调解的“老娘舅”。连续十一年、每周五天、每天早7:30到晚5点,这不是“打工人”的作息,这是一位71岁退休老法官的退休生活。陈台放,武进区人民法院退休干部。2010年退休以来,他在武进法院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担任人民调解员,一干就是十一年。十一年来,年均调解交通案件350余件,涉及的调解金额近3000万元,均无错案及钱物差错。近年来,武进区委老干部局积极鼓励有司法工作经验、懂法律专业知识的离退休干部参与各类调解工作。通过组建工作团队、个人工作室等方式,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专业特长,组织他们参与社会矛盾调处、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网格事项的“巡查员”。武进区积极推行“离退休干部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行动,把70周岁以下、居住在武进范围内的离退休干部志愿者统一纳入全区“网格化集成管理联动指挥平台”,成为网格管理队伍的一份子。雪堰镇潘家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吴建达是潘家社区第三网络兼职网格员,今年,他组织支部9位老同志组建“桑榆巡逻队”,围绕环境卫生、车辆违停、设施安全、群众诉求等开展社区巡查走访,参加社区“党员义工365”活动,服务对象已累计超过2000人次。社区负责人说,老干部们不愧是网格工作的好帮手。
红色宣传的“轻骑兵”。前黄镇退休干部孙英成立的前黄雅韵艺术团是一支“红色”文艺团队,他们自编自制《习语金句》手册,在党员冬训开展“送习语、学金句”活动,把《习语金句》发放给农村的老百姓、老党员,打通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编排快板《同心抗疫打胜仗》、小品《戴口罩》等节目,组织成员上街宣传,使疫情防控要求入脑入心。以离退休干部为骨干的永定社区“春、夏、秋、冬”文艺团队、邱墅社区“银杏老年快板队”等,常年活跃在社区天天乐、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群艺舞台上,发挥着“文艺轻骑兵”作用,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