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量: 次 来源:海安市委老干部局
近日,海安市举行首批10名特殊身份的“第一书记”出征仪式,推动已退休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发挥余热。这是该市积极响应“两在两同”建新功号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一项创新举措。
首批“第一书记”主要从市镇机关、事业单位等近5年内退休的,一般能回原籍村或邻村的乡科级领导干部中选派,且年龄在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熟悉党务工作和农村基层工作。在9月份动员大会后,报名者踊跃。李堡镇原人大副主席张华报名后通过组织考察到堡河村出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说,这个村情况非常熟悉,村里种植的“白玉脆”萝卜汁水足、口感佳,由于销售渠道偏窄,价格上不去。他准备依托海安市乡村振兴学院电商馆,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主播,通过“典型扶植、经验复制”的模式,建立以“种殖—加工—包装—电商—运输”为一体的农业经济产业链,助力堡河村农业经济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
驻村“第一书记”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将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做好培养一批振兴骨干、汇聚一股发展合力、新增一批农业项目、创成一个农产品牌、招引一群乡土人才、培育一支电商队伍、开展一轮理论宣讲、凝练一种人文精神、打造一处乡村景观、解决一类生态问题等“十个一”方面的工作。角斜镇原宣传委员康传广派驻该镇汤灶村。汤灶村是传统农业大村,以韭黄种植为主,但是在韭黄等农作物的生产和收割过程中,容易产生废弃塑料等垃圾,影响环境。他说,将按照“十个一”的要求,首先抓好两件事,一是创成一个农产品牌,帮助村里的“金叶牌”韭黄做大做强;二是解决环境问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这批“第一书记”从今年10月开始,任期3年。他们将到村参加工作,组织关系转移到村,并纳入村干部日常考核管理,但不在选派村报销个人费用。由海安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建立选派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绩效考评制、任期考察评估制、月度工作报告“三制一报告”制度。大公镇原纪委书记、群益村“第一书记”储祥国说,他们这些选派干部将依靠村级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带动选派村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