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
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红色记忆宣讲团”以“寻访烈士村镇里的红色印记”老干部志愿服务创新项目为载体,围绕“抢救性”采访、“全过程”记录、“接地气”宣讲三个方面,凝聚合力,主动作为,助力填补海门英烈地名故事的空白。
“抢救性”采访,唤醒红色记忆。会同区委宣传部、教体局、党史办,组建“寻访革命遗迹,征集红色印记”工作小组。顾定斐、李文标、赵卫星等40多名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干部志愿者不辞辛劳,在启东及海门各区镇、学校,甚至跨省赶赴上海采访知情人士,收集整理烈士地名信息,追寻尘封红色印记。寻访组成员、老校长施侨说:“采访的亲历者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85岁。为了还原一段段珍贵的历史,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工作组历时1年时间,寻访烈士命名地130多处、采访300余位知情人士,整理口述资料150万字。区水利局原总工程师黄志良千方百计找出几十年前的老地图,重新核对标记,给予支持。区老干部摄影协会原会长黄建栋主动承担为烈士地名拍摄图片的任务,逐人逐村逐点寻找遗迹。
“全过程”记录,展现红色印记。遴选文字水平高、熟悉海门历史的老同志组建编纂工作小组,对文稿的具体内容、客观真实性、资料完备性与准确性作全面讨论、审阅、校对和修改,确保全方位审核把关。工作组前后修改九稿,编印出版德育教材《海门烈士地名传》,共收录文章122篇,详尽追述了海门先烈们的光辉事迹,以生动感人的真实事例、实地拍摄的插图再现历史“原味”。该书邀请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作序,并印刷2万余册赠与全区各中小学校、300多个校外辅导站等。精心拍摄寻访纪录片《传承红色基因 开创美好明天》、电视纪录片《江海热土上的红色印记》,在腾讯视频、海门电视台、无线海门APP等媒体多频传播。截至目前,共有超2万人次线上收看。
“接地气”宣讲,传承红色基因。紧扣立德树人、培育新人的目标,组织开展“银发宣讲进基层——百名‘五老’讲百个地名故事”活动,从全区“五老”队伍中遴选一批政治素质高、宣讲能力强的老同志到各中小学校、校外辅导站宣讲海门烈士地名故事,讲述寻访故事。目前,参与宣讲活动的“五老”达100余人。为提高宣讲质效,宣讲员们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示范宣讲,挖掘、用好海门先烈革命精神、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和“五老”革命、战斗、工作等宝贵人生经历,将深刻道理融入到“抗日先锋陆飞鹫”“永远活在通东人民心中的刘浩”等鲜活生动的海门英烈故事之中,用青少年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宣讲11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