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及省、市实施意见和方案精神,南通市海门区积极开发离退休干部人才资源,搭建“一库一团一站”平台(即1个银发人才库、9个银发人才团、19个银发人才工作站),引导银发人才助力海门高质量发展,让老年高层次人才献计有门、用武有地。
多方引才聚才,建好银发人才库
完善开发机制。持续深化“银发人才库”建设,发动区镇部门力量,采取“自主申报+支部(协会)推荐+上门聘请”的方式,实行“拉网式摸排”,挖掘遴选政治素质好、关心地方发展、有专业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登记入库、分类建档,实现银发人才精准聚集。目前,已入库银发人才245人。拓宽聚才渠道。健全与组织部、人社局、教体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的协同机制,加强沟通联系,推荐具备专业特长的退休干部;把银发人才信息采集纳入荣誉退休制度,鼓励引导银发人才填写《银发人才信息表》,做好新银发人才信息收集工作;印发《关于报送全区银发人才信息统计表的通知》,并在全区老干部工作会议、支部书记培训班、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推进会上进行再宣传、再动员,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同志自愿加入银发人才队伍。坚持动态管理。规范建立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根据银发人才的年龄、身体情况、个人意愿、居住地变化等情况,采取定期更新、动态引导、入库出库等措施,保持银发人才队伍活力。同时,根据银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进行分层分类,建立“高层次银发人才数据库”和“乡土银发人才数据库”,确保既有“银龄菁英”,又有“田间秀才”。
立体分类管理,打造银发人才团
科学分类建团。根据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农业、党建、法律、管理9大银发人才专业类别,组建1个银耀东洲“365”志愿服务总站和9个银发人才团,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服务领域,并举办授旗仪式。注重本领提升。根据银发人才团的志愿活动内容和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银发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助力银发人才更新知识、储备技能,提升队伍素质,确保老专家特长更长、优势更优;开展外出参观考察,深入区域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现场观摩,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加强舆论导向。认真总结银发人才团发挥作用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向主流媒体推介力度,通过经验推广、榜样示范,吸引更多老同志加入。海门银发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事迹在《新华日报》、《中国老年报》、“江苏老干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多次宣传推介。
释放银晖动能,建设银发人才工作站
搭建载体平台。以“‘家门口’党建”引领“银发力量”,走融合发展路线,选取7个离退休干部党建基础好、银发人才作用发挥较明显的区镇部门,联合5家涉老组织、13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8家企业(农业示范园、家庭农场)试点打造全区首批19个银发人才工作站,汇聚更多银发动力和正能量,实现从“有人”到“有为”。“老杨工作坊”获评全市首批银发人才工作站。健全制度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银发人才工作站建设推进会,邀请工作站站长、银发人才团团长参加,及时了解志愿服务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解决。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服务领域,引导工作站站长、银发人才团团长自主对接,协商志愿服务计划,制定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开展志愿活动。以区镇部门需求为导向,探索“区镇部门点单、银发人才工作站接单”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制定志愿服务清单,鼓励法律、农业、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银发专家深入乡镇医院、田间地头、商业街区,开展“‘五送’助发展,银发当先锋”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51次,受益群众达2.6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