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浏览量: 次 来源:丹阳市委老干部局
近年来,丹阳市深入挖掘银发人才资源“富矿”,不断充实完善银发人才库,精心打造作用发挥平台,建立了17个银发人才工作站,汇集一批高层次银发人才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现代化新丹阳建设持续注入银发动能。
项目赋能,跑出富农增收“加速度”
将老农技专家的专业和经验优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将银发人才与20个农业项目精准对接,把银发人才工作站建到农业基地的苗圃里,建到种田大户的田埂上。
杨家和水稻育种银发人才工作站潜心培育的镇粳606、镇粳608新品种通过了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即将在省内推广种植50万亩;谢桐洲生态农业银发人才工作站积极参与茅山老区扶贫开发,发展稻鸭共作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生产绿色、有机大米;周铭成乡村振兴银发人才工作站帮助种粮大户运用计算机北斗导航信息管理系统在稻麦种植上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每年节本增收约25万元。
商会为媒,架起银企沟通“连心桥”
为强化老同志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作用发挥,在传统支柱产业超硬工具、眼镜、汽车零部件等5大行业商会和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了6个银发人才工作站,将来自经发、环保、安监等各个条线的52位老同志按专业类别分成6个服务小组,重点服务25家骨干企业,蹚出了“银商”联手助企腾飞的新路子。
丹阳市商务局原副局长张建林进入超硬材料工具商会担任党建指导员,组织丹阳40余家超硬材料工具企业参加第133届广交会、第36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帮助企业接待客户、洽谈业务、广接订单,强势提升了丹阳作为“国家级五金工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五金工具出口质量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情洒乡土,挑起文化传承“银扁担”
立足历史文化的传承接续,深度挖掘该领域银发人才资源,通过编撰文化史料、深化文旅融合等形式,进一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冷金华乡土文化保护银发人才工作站的8名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干部,不辞辛劳奔波在练湖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线,先后编撰书籍史料60余部,总字数2500万字以上,为练湖生态新区的开发、规划、招商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丹阳市机关事务局原局长、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建明作为水晶山旅游度假区黄连山登山道项目的文化总策划,将“齐梁元素”融入自然风光,在一步一景、一砖一瓦中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为丹阳齐梁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书写浓墨重彩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