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盐城盐都:银发助非遗   薪火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4-02-21    浏览量: 次    来源:盐城市盐都区委老干部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盐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活跃着一群以老干部、老教师为主体的非遗传承人,他们银发生辉,薪火相传,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助力非遗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把剪刀一张纸,万千风采剪出来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楼王镇北龙港小学退休教师王柏林一把剪刀在红纸上穿梭,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他注重在传统的技法上创新突破,并大胆探索布剪、纸剪、塑剪、套色剪、渲染等技法,他创作的多幅剪纸作品多次获省、市、区大奖,并漂洋过海被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收藏。栩栩如生的水浒108将,生动形象的十二生肖图,恰逢盛世的喜迎二十大剪纸,江山竞秀添喜庆,先后被盐城市博物馆、盐都文化馆永久收藏。他积极建立剪纸工作室,面向镇内外群众和中小学生进行剪纸艺术传承培训和指导,并参与编写了一套《我爱学剪纸》校本课程,免费举办多期学生剪纸培训班,如今的北龙港小学师生人人爱剪纸、人人会剪纸。在他和青年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推动了北龙港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创新,向专业化、课程化、产业化、精品化迈进,点亮非遗文化传承之光。

一编一织守匠心,妙手生花“柳”成金

龙冈镇的柳编工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此地柳条长势旺盛,村民就利用来编菜篮子等简易的生活用品。柳编的技艺深厚复杂,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需要手工或半手工完成,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极高。储巷村退休干部孙洪春从15岁起学艺,90年代初他带领组建了“柳编股份合作社”,经过孙洪春等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合作社柳编工艺水平不断提升,花色品种推陈出新,柳编产品从过去的农用产品发展成厨房用品、旅游产品、装饰产品、办公用品等几十个系列。柳编是一门老手艺,是一方人的温暖记忆更是数代人汗水与巧思的结晶 ,劳动人民手中编织的不只是器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2018年,孙洪春所创办的合作社被评为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 

 

戏韵芬芳四十载,接力创新树精品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而淮剧正是我们盐城城市发展的见证者。1958年出生的王书龙,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淮剧表演艺术四十多年,成果丰硕,曾荣获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的剧目四次晋京参加全国会演。退休后在盐都区博物馆成立王书龙淮剧工作室,在淮剧传承、交流、创新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走访淮剧老艺人,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进行系统性整理研究,增强淮剧艺术的生命力、覆盖面。挖掘、抢救传统剧目及表演艺术,录制、抢救各类剧目,对散失的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出版,建立档案。与淮海戏、扬剧、柳琴戏等剧种的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互动传播活动,推动淮剧艺术发展和提高。注重发现和培养淮剧新人,用心辅导中青年淮剧人才技艺提升,突出体现本剧种剧目特色,传授濒临失传的传统经典折子戏。精心培养、磨炼30名小班学员,使之成为能打得响、立得住的淮剧新生力量。举办淮剧演唱培训班,精心组织“百姓大舞台,淮剧大家唱”演出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淮剧后起之秀及乡村淮剧爱好者。

舞狮糖画老虎鞋,热热闹闹盐都味

秦南镇的狮舞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秦南镇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秦南狮舞已被评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舞狮第六代传承人徐建忠的技术目前也是镇里最好的,在徐老的感染下,如今秦南镇有幼狮舞、童狮舞、青狮舞、手狮舞等10多个队伍,参与狮舞活动的有几千人。农闲时间舞狮队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上演一场场精彩的舞狮节目,精彩的演出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丰富了群众生活,引领农村新风尚,让广大居民传承非遗文化,尽享农闲时光。

糖画不光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甜蜜的艺术。一张小桌一口锅,一把小铲一把勺,一支竹签一幅画,糖画摊前就热闹起来了。徐洪祥老人从事糖画制作已有20多年,多次在全市各地参加现场表演、展览并获奖,深受人们的喜爱,代表作品主要有“二龙戏珠”“三羊开泰”“鸳鸯戏水”“嫦娥奔月”,以及各类花、鸟及十二生肖等。勺为笔, 糖为墨, 绘出甜蜜艺术,眼下糖画发展与传承充满着挑战,徐洪祥最大的心愿便是尽自己全力让这份甜蜜的记忆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盐都的“甜蜜”。

龙生云,虎生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民间普遍认为,小儿满周岁或生日时穿上新做的虎头鞋,可为小孩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吉祥。盐城老虎鞋是母亲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倾注了浓浓的爱子之情。盐城老虎鞋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庄镇90多岁高龄的民间手工技师周纪珍老太制作虎鞋80多年从未间断,为传承盐城老虎鞋的工艺,她培养60名中青年学徒,目前王华、王秀珍已成为新一代传承人,她们的老虎鞋受到国内外参观者的青睐和关注,不仅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流传,还被带到美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银发传承者们正带领着年轻一代将遗产价值最大化地传播,融入当下美好生活,绽放非遗在新时代的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