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徐州邳州:“银发领航者”点亮“小田并大田”的丰收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20    浏览量: 次    来源:邳州市委老干部局

仲夏时节,天气晴好,正是农事好时节。议堂镇水稻机插秧工作刚刚结束,大片水田“披”上绿装,在阳光照耀下,一派生机。

“小田变大田后,机子能进田了,我家7亩多水稻田,不到半天就播种完了,真是省时省力,还给我节省了人力成本,算下来,一年一亩地得节约50块钱呢!”近日,议堂镇议堂村种植户焦长江,指着自家成片的水稻田说,“刚开始我还担心这担心那的,现在看来还是好处多多,现在俺想通了,这都多亏了邵秀涛老书记!”

原来,去年的这个时候,议堂镇在全市率先进行“一户一块田、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为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加快“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的实施,议堂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邵秀涛和陈国峰、王步东等老同志,主动请缨,申请加入镇村两级“小田变大田”改革政策讲解小组,发挥老同志在本地工作十几年二十几年,和很多群众很熟悉,感情也深厚的优势,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做细群众思想工作,用心用情讲解政策,为群众算清经济账,直到让群众乐于接受、积极参与。“我们和小组同志一起学习文件,分析村情民情,商量工作方法,采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向村民讲解并田改革的意义以及所能带来的效益。”邵秀涛说。

议堂村二组村民焦长江,家有5口人,6亩多承包地分为7块,非常零碎,每年耕种收,都要雇人帮忙。面对小田并大田,他担心自己田地一合并,一旦分到了不好的田地咋办?整合后自己如果不需要种地了,收入会不会减少?面对崔长江的顾虑,邵秀涛多次登门给他讲解政策、说明情况,最终打消了他的顾虑,他愉快地同意了。

张单村三组村民王芝文,66岁,7口人,11亩地分为15块,七零八散,收种非常不方便。因为王芝文家有种植西瓜的传统,邵秀涛向他详细分析市场行情,一起谋划致富渠道,终于征得了他们家人的同意。今年王芝文家的11亩西瓜田全部迁到了村规划的150亩地里。如今,王芝文的西瓜大获丰收。村里借助“小田并大田”,修整了田间生产路,许多客户可以把车直接开到田头地边。王芝文开心地表示:“原来的地块确实太零散,现在实施了‘小田并大田’,也省得东一块地西一块地地跑了,省时省心。”

正值酷夏,骄阳似火。邵秀涛、陈国峰、王步东等老同志,每次从群众家里回到村部,衬衫都是湿透的。王宜荣、周建玺都年过七旬,每次入户从不拖年轻同志的后腿。按照约定的农户,有的村民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有的在外地带孙子,就打电话交流。“一次讲不清就讲两次,两次讲不清就讲三次,直到群众心里清楚,群众心里亮堂,乐意接受为止。”邵秀涛说。对于分地,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邵秀涛就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方案公示等途径,征求村民们的意见,最终大家基本达成一致后,再开始试点,并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丈量田间地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党员和镇村同志的共同努力,议堂村、张单村的“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经过今年改革试点成功后,许多农户尝到了甜头,接下来我们的思想工作更好做了!”邵秀涛说。截至目前,在“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中,议堂镇15个行政村143个村民生产小组,已完成改革138个村民生产小组,改革完成率96.5%,实现“小田变大田”4.38万亩,溢出集体土地1912亩。同时,镇村还结合“小田变大田”,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将整理出的闲置土地打造成可采摘食用的“微菜园”910个,大幅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目前议堂镇的大田现在有9655块,是由原来4145块小田归并而来的。土地规整后,每亩地的年租金涨到了1000多元,农户种植、灌溉的成本和工时明显减少,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及效益显著提升,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实现双增加。“小田变大田”,不仅整合了地块,更整合了人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议堂镇党委组织委员武源涛表示,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用这么大的篇幅专门来讲“小田并大田”的问题,也是对广大农民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下一步,我们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同志们将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与,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乡村治理效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