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量: 次 来源:常州市钟楼区委组织部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社区有‘宝’,治理有方。”走进常州钟楼区永红街道清潭新村第五社区,菊园文化墙上的《居民公约三字歌》墨韵犹存,老党员唐国明提笔书写的不仅是公约,更是“哈伲家”(常州话“我们家”的谐音)“宝藏志愿者”精神的薪火相传。近年来,钟楼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家文化”为纽带,探索出志愿服务“传承、赋能、凝聚”的三大路径,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图景渐次铺展。
传承“家文化”从“治安巡逻”到“治理智库”的使命重构
在“哈伲家”的治理拼图中,志愿者是激活“家文化”基因的关键图块,更是推动治理升级的动力齿轮。经验传承,让“老传统”焕发“新效能”。20年前,“银发110”巡逻队在治安薄弱期守护了社区居民的安宁;如今,这支队伍升级为“治理智库”,服务范围拓展至安全隐患排查、民意征集、矛盾调解、反诈宣传等多元领域,2024年累计发现安全隐患33处,推动5处闲置空间纳入微改造计划。沈桂珍等12名退休支部书记组建“顾问团”,在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改造中提供经验支持,2024年促成50余家完成适老化改造,化解40余起楼道堆物纠纷。精准匹配,以“技能库”对接“需求池”。社区建立“双清单”机制,系统梳理老党员、退伍军人等群体特长,形成12类技能清单,覆盖150余名志愿者,解决楼道照明改造、绿化带管护、健身器材增设、小区乱停车等民生问题127件,结对帮扶社区孤老、残疾居民71名。
赋能“家成员”从“兴趣参与”到“主理担当”的角色跃升
“哈伲家”以志愿者为杠杆,撬动居民从“旁观者”到“主理人”的角色跃升。分层培育,锻造专业治理力量。在通识培训基础上,定期开展急救、消防安全及需求调研、民主协商等专项技能培训,孵化“阮阿姨帮扶五步法”(结对匹配、需求评估、日常探访、应急支持、情感慰藉)等本土经验。项目实践,激活自治内生动力。社区推行“三张清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工作法,由各党支部认领民生项目,如十二网格“老友助老友”年均服务500余人次,七网格发动党员参与打造“人人工坊”,九网格助力公益集市年均惠及2000余人。冰壶球队长杨建国、书画协会会长顾晓宁、烙画传承人范永恒等牵头举办特色文化活动15场,吸引超千人参与,推动社区文化认同转化为治理动能。
凝聚“家力量”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治理升维
志愿力量是“哈伲家”构筑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纽带。纵向传承,赓续治理薪火。建立“老书记顾问团-党员骨干-青少年志愿者”三级梯队,成果丰硕,如“刘超英小课堂”传授老书记经验,培育十余名志愿者骨干;预备党员殷婷积极参与社区主理人项目,助力社区工作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李科钰利用暑假时间教授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获广泛好评。横向联动,织就资源网络。联合周边中小学开展青少年进社区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廉政长廊”设计、儿童友好空间改造等项目实践,培育35名“小规划师”,带动30多个家庭加入志愿服务;与附近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超1000小时;链接社工督导筹划编制《社区志愿者培育手册》,促进志愿服务、管理专业化。
“党建领航-社工嵌入-家文化聚力”,清潭五社区以党建为舵把牢方向、社工为帆注入专业动能、“家文化”为锚凝聚共识,让“哈伲家”品牌深入人心。在这里,每一位“家成员”都是治理主角,每一个“家故事”都在续写新篇。志愿者们的点滴行动汇聚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暖底色,“哈伲家”的故事,正书写着中国式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