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09 浏览量: 次 来源:南京市委老干部局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南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长期以来,一批有专长有情怀的老同志,积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脉基因,塑造城市精神品格,推动文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六朝古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华彩奉献银发力量。
为活化历史文物、延续古都文脉贡献余热
聚焦历史名城保护,广大老同志通过规划咨询、课题研究和非遗传播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留住城市记忆。城市记忆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雍玉国深耕地名研究,主编《南京地名大全》《南京行政区划史》等专著,复活老地名资源,推动“三元巷”“苜蓿园”等承载城市文脉的老地名重焕生机。老教师陶起鸣收集整理老门西变迁史料,系统记录和还原老城南生活图景,绵延陈街旧巷“烟火”气息。市方志办老专家团队指导编纂《玄武湖志》,推动在玄武湖景区开辟“方志文化”图书角,介绍明后湖黄册库等南京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存。保护历史文脉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市规划局老专家参与编制南京第五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11处历史文化街区、28处历史风貌区提出保护建议,其中7名老同志献策颐和路、小西湖片区改造更新项目,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交融共生,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秦淮区组建“秦淮银燕”护河联盟,40名老同志为保护“十里秦淮”生态和夫子庙、乌衣巷等古迹倾注心力。传承非遗文化。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建顺,从云锦博物馆退休后,照样坚持带徒弟,带领团队成功仿制直裾素纱单衣、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等西汉古衣,使锦上芳华传唱迭新。榫卯工艺非遗传承人离休干部冯群致力于传承榫卯文化,运用“鲁班锁”工艺,吸收榫卯结构和雕琢技艺,创作十二生肖系列等暗榫作品,让中式结构美学重新苏醒。
为传播历史文化、涵养大众气质增添风采
引导老同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优质的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盈群众心灵。宣传党的理论。140余名有党建、文化等专长的老同志加入紫金银辉宣讲团,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史”教育开发精品课程,走进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机关、学校、社区干部群众开展宣讲活动1200余场,覆盖15万余人次。关工委“五老”深入挖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风范,把革命文化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使红色薪火代代相传。推进文化惠民。市紫金银辉文化服务队、各级老干部社团协会、老年大学艺术团队,以戏曲、歌舞、情景剧、器乐演奏等形式,持续组织“银宁文化”走基层系列活动,把高水平文艺演出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市河西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策划金陵书画名家作品巡展,市老干部书画院组织会员开展新春送福字、爱心暑托班书画启蒙等活动,使国学艺术在一线“开花”。参与国际交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法“文学之都”交流活动中,市老干部书画家以书写甲骨文等方式向外宾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金陵老年大学促成新加坡老年书画交流团来宁访问,让“金陵画派”碰撞“南洋水墨”,老同志正成为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民间使者”。
为促进文旅融合、文化强市建设赋能助力
着眼塑造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形象,为老同志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直接参与文旅服务、传播、消费环节,释放城市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温度。市文旅局紫金银辉工作站组织老同志在中山陵、六朝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等场所志愿讲解,通过鲜活的语言向中外游客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志愿讲解超2000小时。六合、高淳等区每年组织老党员志愿者在春季赏花期间指引方向、解答咨询、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帮助优化旅游服务软环境。拓展传播渠道。市关工委运用3D、VR技术建设党史国史网络地图,年均4万多人次线上游览南京红色景点。各级老年大学探索开设无人机航拍、手机摄影、影像后期制作等前沿课程,支持有摄影专长的50后、60后学员,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媒体平台,运用镜头语言持续宣传南京长江大桥等经典地标,发掘放大鱼嘴公园等新旅游热点,有效提升南京文化和旅游影响力。丰富消费场景。联合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民宿协会,策划推出12条“银龄康养”美丽乡村专线,串联最美乡村、生态秘境与文化体验,为老年群体解锁更多“慢旅行”选项。市老干部民乐团积极参加“五一”环玄武湖地区文旅消费等主题活动,现场演绎《茉莉花》等传统曲目,以创意互动激活假日经济。江宁区汤耆星志愿团队推动市级非遗苎麻编织产业化发展,促进富有“乡土味”的文创产品助燃文化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