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委老干部局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聚焦老党员工作室运行中的“资源分散、服务同质、协同性不强”难题,探索“差异化定位、项目化运作、机制化保障”路径,有效激发银龄群体赋能基层善治的“乘数效应”。
突出精准化布局,“一地一品”构建特色服务矩阵
紧扣城乡差异和群众多元需求,以“老党员工作室+志愿服务队+金夕志愿者”的“1+1+N”模式为核心,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服务矩阵。一是深挖地域特色实现精准定位。紧密结合区域人文环境、产业结构、群众诉求等要素,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为各级工作室明确核心服务方向。十总镇“许芳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室”立足当地农业种植传统,成功化解大棚户占地纠纷等矛盾40余起,成为化解涉农矛盾的“稳压器”。二是强化三级联动推动资源下沉。在区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涉老社团(协会)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在镇街层面细化部署安排,通过广泛吸纳银发人才入库,为老党员工作室运行“蓄能”;在村(社区)层面依托“夕阳红”党支部实现平台载体的精准落地,有效延伸服务半径。通过三级贯通联动,着力构建全域协同治理格局,汇聚起强大工作合力。三是明晰服务清单激发内生活力。实施老党员工作室备案制度,通过系统梳理、科学制定服务清单,推动服务内容可知可感。五接镇老干部党总支对所辖老党员工作室进行功能区分,引导其深度参与“村民说事会”“银龄理事会”等平台,有效调解民事纠纷380余起。
聚焦项目化推进,“三大领域”释放服务核心效能
积极引导老党员工作室精准聚焦社会和谐、乡村振兴、关心下一代“三大领域”,将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切实转化为服务发展的扎实成效。一是深耕网格化解民生难题。深度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组织老同志广泛担任“银发网格长助理”,明确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的“三大员”职责,精准对接群众“关键小事”。川姜镇磨框镇村“夕阳红党员志愿服务队”李建冲,坚持手写民情日记11本,运用“访、问、解”工作法解决群众身边事200余件。二是下沉一线赋能产业发展。引导老党员工作室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通过技术指导、品牌培育、资源链接等方式,服务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老农技站长秦竹明义务开展农技培训50期,惠及2000余种养殖户科学增产;十总镇“徐大哥工作室”不仅助力“骑岸大方柿”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联合村居打造“助企服务民生小站”,有效破解辖区企业用工难题。三是情系未来托举成长希望。发挥“五老”群体的示范牵引作用,联动社会专业力量,构建“思想引导+兴趣培养+困难帮扶”的三位一体关爱体系。“春风润心”计划实施一年多来,服务青少年超600人次。老党员李义阳、张美华20年如一日接力助学,点亮众多困难学子的求学之路。
创新机制化保障,“多维驱动”夯实长效发展根基
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内生动力,确保老党员工作室常态长效、行稳致远。一是强化激励激发荣誉感。坚持政治激励、精神鼓励、物质支撑“三管齐下”,对政治立场坚定、作用发挥突出的老同志,按规定落实相关政治待遇,积极推荐参评各级党内表彰和先进典型,并邀请列席重要会议活动。积极争取将老党员工作室常态化运行费用纳入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经费予以保障。“徐大哥工作室”牵头人徐长军获评“江苏好人”,树立了鲜明导向。二是建强队伍提升支撑力。分类建立涵盖理论宣讲、农技指导、矛盾调解等领域的“银发人才动态档案库”。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依托书记沙龙、支书讲堂等载体开展能力培训,推动工作理念更新,通过提升工作室负责人及骨干能力,促进服务供给与基层需求精准高效对接。在该工程培育下,骨干团队带动江海艺术团、爱心手工坊联合编排特色剧目《乐龄金夕》,有效丰富基层文化供给。三是前瞻探索注入新动能。注重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在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服务成效科学评估、跨工作室协作联动等创新机制,推动老党员工作室建设由“经验型”向“制度型”、由“活动型”向“项目型”深化,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