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量: 次 来源:昆山市委老干部局
“萤火微光”打造服务暖心地标。“终于能在‘家门口’参加组织生活了”,陈爷爷每次到社区参加组织生活都要过两条马路,由于年纪大、腿脚不好,每次只能盼着党组织“送学上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花桥社区聚焦社区老同志多、小区分散的特点,通过组织研讨、党员群众沟通交流,将党员群众家中的车库进行布置,融入党建元素,在四个居民小区分别建设集党员活动、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取“萤火虫”之名,用微光照亮老同志生活,奋力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同时充分集聚老党员、老教师、老专家银龄力量,聘请他们担任社区党建“联络员”“服务员”“指导员”,为居民提供政策法规宣传和解读、邻里矛盾调节等多项上门服务,用心解决居民身边的每一件事,切实架起群众“连心桥”,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在光明新村小区改造中反映的20余个问题有90%都在“萤火虫”服务驿站中协商解决。
“红亭学堂”助力赓续红色精神。“我这次要讲的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在昆山市周市镇张家角社区的一座红亭里,“红色主讲人”通过深情讲述,成功在社区“圈粉”,激发了在场流动老党员、社区老同志学习热情。周市镇张家角社区为解决流动老党员和社区老同志学习教育集中难、学习方式单一、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创新开辟社区红亭作为学习阵地,并邀请老党员、老教师、退役军人以及青年志愿者担任主讲人,以“流动党课”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在社区老同志心中,这座意义独特的红亭,已成为社区“海棠花红”的前沿阵地,也是流动党员理论学习的生动课堂。
“民族之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内的1万多居民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17个民族,居民构成多元、需求多元。”昆山市陆家镇邹家角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结合这一情况,社区在党群服务点内开辟了“民族之家”,组建以回族老党员马云飞为团长的银龄团结促进队伍,通过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增进辖区内各族居民的相互了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团结促进老同志们深入挖掘分析辖区内居民们的喜好和特长,组建合唱团、舞蹈组、话剧社、柔力球俱乐部等,通过各种常态化活动和特色项目,不断增进辖区内各族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共进的社区氛围。
“红色巴士”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书香亭林’红色巴士定期走进社区,丰富了社区老党员的学习形式,有效打通了社区老同志学习教育‘最后一米’。”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负责人高兴地说。昆山市千灯镇结合“顾炎武马背上的藏书家”形象,推出“书香亭林”红色巴士,让学习活动不再拘泥于场地限制,切实推动基层理论学习、惠民演出、公益电影、书画展览、摄影教学等活动高效融合。在活动现场,随车的书法老师、宣讲成员还为居民群众带去了书画服务、现场宣讲等活动,拓宽了“红色巴士”的服务范围。老同志们不仅可以看一本喜欢的书籍,也可以挑一副喜欢的书画作品,还可以听一场开放式宣讲,文化获得感体验感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