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老农技”犇出“新前程”
射阳县退休农业科技人员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3-23    浏览量: 次    来源:射阳县委老干部局

在江苏省射阳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上千人的县、镇、村三级退休农业科技人员,退而不休,围绕“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发扬“三牛精神”,为助推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奉献出光和热,犇出了“新前程”。

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

射阳县的“老农技”,大多是共产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为农服务不止”。

原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姜德明,1990年初不幸罹难骨癌,左腿高位截肢。1994年癌细胞转移肺部,实施切除手术,但他身残志坚,退休后还坚持拄着双拐深入农村田头,向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指导他们创业致富,并拖着残疾的身体与妻子嵇惠芳一起创办农业生态示范园。他为青年农民和基层干部讲授高效农业和绿色栽培等新技术160余场,先后完成高效农业、绿色栽培新技术30多项,主编农业科技专著3部,荣获各级成果奖12项,使上万户青年农民走上了富裕路。青年农民崔广东、崔广生兄弟俩原在上海打工,2017年返乡后租了150亩地,创办了家庭农场。在姜德明的悉心指导下,用90亩地种植“蚊帐大米”,用60亩地种植西瓜和糯玉米,每亩地的年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3000多元,周围邻居纷纷效仿,带动了一方青年农民致富。有人说,姜德明是江淮大地上的吴运铎;有人说,姜德明是农技战线上的“王铁人”。当年温家宝总理称他是“全国农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残疾人自立的一面旗帜”。

像姜德明这样的“孺子牛”,成了全县退休农技人员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老农技”银发生辉,成了助推广大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星星之火”。

争做创新发展“拓荒牛”

针对棉花种植用工多、棉农辛苦程度高的实际,长期从事棉花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的“老农技”蔡干香、郭长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决心走技术创新的路子。这两位“老农技”经过多年的精心探索,发明了棉花连体育苗及其分苗移载器具。运用这一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可节省七、八个工时。此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郭长生看到农民拔棉秆很费力气,而且进度极慢,遂产生了用机器拔棉秆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专家的大力支持。郭老和该研究所的同志一起研究开发了集棉花拔秆、切碎、打捆一条龙的农机具,用一台这种农机具能抵上近百人的作业效率。且这些经过初加工(切碎)的棉秆,既可制作板材又可做燃料。《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劳动强度得到极大减轻和劳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使更多的青年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 

射阳大米协会利用射阳独特的自然禀赋,苦心经营“射阳大米”品牌,在大米协会一班人的努力下,射阳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大米”之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240多亿元。

勇为艰苦奋斗“老黄牛”

2014年,由36名“老农技”组成的服务团,充分利用县农干校、镇村政治技术学校、远程网络等平台,分成高效农业、畜禽养殖、蔬菜园艺、农机植保、专业合作和电子商务等六个专家组,实行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一大批青年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各镇、村的退休“老农技”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成员达1000多人,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千秋镇滨东村农技员皋古凤退而不休,指导青年农民祁振峰创办了“金润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名贵中药材“瓜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皋老凭借农业科技的“老底子”,与小祁一起探索瓜蒌的种植、筛选、烘干、冷藏等一系列技术,并逐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品种。现在该公司可实现年开票销售3000多万元。

特庸镇的“老农技”、原镇农科站站长陈寿康,指导青年农民吉学玉办起了“学玉家庭农场”,种粮面积从2013年的105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在陈老的精心指导下,水稻亩产从2013年的450公斤逐年提升,至2020年已达670公斤,小麦亩产也突破400公斤。去年家庭农场实现纯收入38万元。

县老农艺师王兴亚,指导合德镇青年薛风琴创建了“射阳县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150人,示范基地上千亩,冷库200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年订单种植无公害地产辣椒2万亩,带动6个镇的5200多农户,使300多户增收脱贫,被评为“全国五好示范合作社”。

如今,这些“老农技”们在县委老干部局的组织引领下,成立了“射阳县老干部科技服务志愿者团队”,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昂扬斗志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