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百佳支部】不忘初心葆本色   银发生辉做表率
——省财政厅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

发布时间:2021-08-27    浏览量: 次    来源:省财政厅离退休干部处

近年来,省财政厅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工作大局,紧密结合退休干部生活特点,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成效的支部生活,使退休干部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积极为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贡献力量,近三年内未发生违法违纪问题,未发生重大负面社会影响事件。2019年该支部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六有一提升”示范党支部。该支部也是财政厅先进党支部,2020年6名同志被评为厅“五好老干部”。

一、重视理论武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党支部非常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把政治学习制度化经常化。每月一次学习会雷打不动,开展宣讲式、研讨式教学活动,把理论学习与解疑释惑、联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习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尤其近年来围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支部均做到高度重视,扎实有效。先后组织到连云港参观“一带一路”成果,到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徐工集团,到苏州、常熟、句容、溧阳、宜兴等地参观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旧址,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点等考察学习活动,进行实境浸入式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使老同志们真正感悟到老有所学、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真谛,“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二、坚持为民宗旨,让党旗在群众中高高飘扬

党支部把立党为民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成为党员党性锻炼的实践课题。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永葆党员本色、扬我所长、我为群众做贡献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提供正能量,赢得了群众好评。2020年初,为支持脱贫攻坚项目,主动结对帮扶苏北泗阳县裴圩镇3家贫困户,捐款近万元,募集棉衣棉被和粮油等物资在春节前送到贫困户家中,81岁的葛于发老人感动得泪流双目,喊出共产党好,共产党万岁!老同志张玉延为南京市首个危房改造项目出谋划策,主动参与项目立项、施工招标、业主协调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危房改造工程顺利竣工,24户业主很快搬进新居,受到现场考察工作的南京市委韩立明书记的高度肯定。老同志汪以力,在经常奔波于南京苏州两地照顾家中四位老人的情况下,主动帮助省财政珠算协会工作,为传承财政文化无私奉献,参加苏州老年艺术团小提琴演出任务,几年下来为公众演出数十场次从无怨言,把欢乐献给群众,把苦累留给自己。老同志吴小明,发挥自己熟悉政府采购业务的专长,积极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公益讲座,先后转展全国十多个省市机关院所、厂矿企业讲课上百场次,受到广泛好评。老同志黄晓平退休后把兴趣爱好发挥到了极致,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歌,讴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善美,给人以美好的启迪和无尽的力量,被大家称作网络红人,业余作家。支部还积极倡导家庭道德规范,从我做起建立以美好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五好老干部”评选机制,倡导孝老扶幼,和谐邻里,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每年都评出一批“五好老干部”以示激励。

三、强化管理服务,让党支部的保垒作用深深扎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共有 32 名党员,设正副书记各一人,支委一人。支部一班人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处处起表率作用。书记副书记近三年来均被评为厅先进党务工作者,支委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支部注重运用互联网、微信短信等平台优化管理,在厅内老干部支部中率先建立了微信平台,加强老同志之间、上下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改变了以往凭手口相传、文件会议等单一模式,使工作更加快捷高效。在微信群里不仅以组织的名义传递通知信息,而且经常针对大家学习中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注意因势利导、正确引导、解疑释惑,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方针政策上来,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和主动权。支部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创新管理,始终按照省委老干部局“六有一提升”要求抓好支部工作落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七一”评比和年度工作经常性开展评议党员活动;结合主题教育和外出参观开展形象生动的党课教育;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和评选“五好老干部”,经常开展向支部党员报告工作,接受党员评议活动。支部还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管理服务活动,寓管于教,寓乐于教。按照老同志的需求,举办音乐、健康讲座,书画摄影比赛,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组织党史知识竞赛、环湖长跑、服装表演、扑克牌、乒乓球赛等活动,欣赏高雅艺术,拓展知识视野,陶冶高尚情操。支部还注重服务化人性化管理,把服务寓管理之中,定期为年满 70、80 周岁的老同志举办生日祝福会,送上生日蛋糕。对生病住院、突发困难的老同志及其家庭登门慰问,使老同志时时处处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成为他们退休后晚年精神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