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9 浏览量: 次 来源:
文昌花园社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扬州市第一个大型拆迁安置社区,如今,已获得“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奖项,这一切都离不开郑翔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郑翔在这里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已有16个年头,2019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她,在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的驱使下,毅然选择奋战在基层一线,履行好“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的承诺。
一、她用党建工作推动社区工作,建队伍、织网络,形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郑翔按照区域化党建的思路,结合党员从业特点、个人特长等,将398名党员纳入到老干部、退役军人、扬州金马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14个党支部,建立12个各具特色的党建微家,以政治素质强、党建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为主体,设立30个党员中心户,发挥“三带”(带好一个家庭、带优一个楼幢、带活一片区域)作用,每个中心户就近联系7-10名党员和30户左右居民,利用他们的威望和影响力带动身边党员、影响周边群众。
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演绎着一个个感人故事:“小红帽志愿者服务站”疫线防控的滕晓玲,“广场舞蹈队”文艺表演的吴美玲,“社区学院”红色宣讲的张同元,“阳光学堂”关爱孩子的孙志南……他们有的是离退休老干部,有的是党员和社区居民,为社区这个大家庭,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她把服务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知民情、解民忧,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常年无休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郑翔患上了严重的胃痉挛。这个常年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女强人,那辛勤忙碌、充满干劲的身影,有时却会一反常态,倚在墙边、攥紧拳头、捂着肚子。可是,当“110”手机响起的那一刻,那佝偻着的身影突然挺立了起来,面对出现家庭纠纷意欲轻生的居民,她用心沟通,帮忙解开心结;面对拆迁户家里孩子上学困难,她四处打听,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居民们口口相传:“只要拨打‘社区110’,解决问题保证灵。”
如今,郑翔创新了“全科社工+网格社工+专业社工”三联服务模式,构建了“网格长+指导员+网格员+小组长+楼栋长+志愿者”的服务网络,网格员、老干部、老同志都成了“社区110”,群众遇到困难,无论联系上谁,都能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解决。
三、她把社区当作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听民意、惠民生,当好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针对文昌花园社区失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特困家庭多的情况,2007年,郑翔牵头实施了“家门口饭碗”工程。社区离退休党员李树香手上有不少零工活订单,郑翔就鼓励她牵头成立了“家门口饭碗服务社”,专门招聘本社区在家闲着的大妈们打零工。求亲戚、找朋友、托熟人,转着圈子找企业,就这样,郑翔带领着她的团队不厌其烦奔波在为居民找“饭碗”的路上。
如今,在社会组织之家,我们总能看见伴随着欢声笑语的大妈们,辛勤地做着手工活。她们有时替服装公司剪线头,有时做玩具,一个月下来,都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目前,“家门口饭碗服务社”稳定安排260多名居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四、她把社区孤寡、独居老人当做亲人,办实事、求实效,把爱老敬老当做终身事业
在文昌花园社区中心花园,有一幢漂亮的养老公寓十分惹眼,由护工陪伴的老人们从这里进进出出,他们中不少人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2008年,郑翔看到社区“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人们平时少人照顾,就在扬州率先办起社区托老所。在此基础上,她又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异地养老相结合,创新“四位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体,将居家养老延伸到半托养老和全托养老,半托养老由社区代管午饭,全托养老住进老年公寓,实行生活全护理。
如今,文昌花园社区的为老服务综合体在扬州小有名气,郑翔升级建立了为老食堂、睦邻会馆,同时也满足老干部、老党员们多元需求。
五、她以居民自治激活社区能量,聚民智、谋发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2014年3月,郑翔在无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社区治理委员会。首次提出“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的基层“五议工作法”,搭建协商议事会、民情恳谈会、专题听证会、四位一体联席会等议事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受益”。参与实施“分层参与,有序共治”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实施体系建设,总结出“一核三环”社区治理标准工作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2008年8月成立社区“小红帽”志愿服务团队,由1000余名老党员组成,坚持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联盟活动,集中展示老党员的风采,2020年荣获扬州市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郑翔还培育孵化出46支社区社会组织,支持20多支社区文体表演队伍竞相发展。每年评选表彰社区最美网格员、最美文昌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履行上任时的这一句承诺,郑翔一直坚守初心、默默奉献,努力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