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4 浏览量: 次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委老干部局
近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了2022年度全省史志作品质量评定,并对优秀成果名单进行通报。其中,吴中区获奖的五部作品里,来自东山镇的《江苏名镇志?东山镇志》《江苏名村志?杨湾村志》《江苏名村志?陆巷村志》《江苏名村志?三山村志》独占四席,让文脉清远的洞庭文化源远流长。
荣誉背后,是一个平均年龄近65岁的编纂团队的持续付出。该团队的5位老同志将热忱乡愁和敬业精神融进字里行间,在6年多的时间里,出版了十余本、总字数超200万字的各类志书,被熟悉他们的群众亲切地叫作“山浪”六零后。据了解,在2025年前,该团队还将完成渡口、碧螺和太湖3个行政村的修志工作,让东山成为全省首个把方志覆盖到所有行政村的名镇。
退休不褪色 六旬老同志助力还原“最美东山”
顺着窄窄的沿河小路,走进深藏在小巷里的东山奋进馆,一位老人正在办公室里伏案疾书,他就是东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东山镇方志办主任金惠华。金老今年已经67岁了,但依然精力充沛、笔耕不辍,他表示:“虽然早在2016年就退休了,但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为的就是让精彩的东山故事在民间永流传。”
国有史,地有志。具有“存史、育人、资政”重要功能的地方志,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功不可没。东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生活过很多名人、发生过很多故事。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当年的人、物、事,已让岁月蒙上了面纱。而“山浪”六零后所做的,就是尽可能揭开这层面纱,在志书中还原出一个熠熠生辉的“最美东山”。
研究会的另一位老同志朱甫荣的桌上,摆着的一沓《山岭统计表》,除了名字,该表中还准确记录了山岭的长、宽、路面情况和精确位置。“以往的志书,对于山岭的精确数据不够重视,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模糊和误解。”朱甫荣表示,图难为其易,为大于其细,撰写地方志,最要紧的就是素材的真实性和文字的严谨性。
“对于能找到文字支撑的人、物、事,我们会尽可能去寻访、考证;如果同一件事有超过3个以上口述者叙述的,也会收录进志书,但宁缺毋滥是我们修志明史的原则。”金惠华介绍,多年来,团队一直将“严把文字关”作为信念,咬文嚼字,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克服困难,推进工作,将汗水凝结在一本本志书中。
朱甫荣今年也已经66岁了。他从东山实验小学退休后,利用自己过去教授语文的专长,加入东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团队。“在考证、解决问题中,可以寻找到快乐,而当付出努力后,看到自己的名字编印在志书里,更有一种成就感。”朱甫荣说。
古料为今用 册册志书记录乡村振兴步伐
“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鱼虾。”在2021年的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金惠华代表《江苏名镇?东山镇志》的主编团队登台介绍东山,精彩风趣的讲解让在场观众纷纷驻足倾听。
《江苏名镇志?东山镇志》是全省首部全媒体志书,该书引入了扫码识别延伸阅读功能,在东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惠华和同事们收集了1000余张照片,对130多个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进行筛选,最终选录了图片178幅、视频41个。
翻开这本厚厚的镇志,仿佛就能沉浸在东山的湖光山色和花果飘香中。将影音嵌入志书是江苏修志史上的首次,东山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历史文化名镇,用视频的方式更好地将全镇的山水人文魅力、乡村振兴步伐呈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让修志工作在新时期发挥出更大作用?《江苏名镇志?东山镇志》的实践也是东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探索方志史料更多应用途径,让志书实现古为今用、让无声成有声、让无形成有形的一个生动写照。
多年来,“山浪”六零后出版的一本本镇村志吸引打动了多名东山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他们作为“智库”,又积极响应和参与到“山浪”六零后的工作中来,发表了“东山的湾”“东山的巷门”等十多篇论文,并在利用所学所写的知识,发现探索了碑刻、石刻十三处,东山方言六百多条,有力地充实了方志史料。
历史上,东山曾有翁、席、刘、严等多个名门望族。如今,这些大族开枝散叶,后人遍布海内外、各行业,是东山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山浪”六零后积极接待回访的名人后人、大族后代和华侨,为他们访祖宅、寻祖坟、修祠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更全面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非凡变化,进一步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家乡人民对游子的殷切关怀之情。
2020年“山浪”六零后的老同志们还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花了8个月时间,积极投身到市、区、镇民政部门的地名核查工作中,对全镇现有地名进行更正。遨游于东山丰富人文历史海洋中,“山浪”六零后还准备了公园、学校,河道、桥梁、道路,住宅小区等三大类储备字条375个,为东山镇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命名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