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 浏览量: 次 来源:常熟市委老干部局
“王淦昌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为千千万万有志青年成才注入了正能量,他以身许国的勋业美德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奋力前行。”今年5月28日是“两弹一星”专家王淦昌院士诞辰116周年。4月28日下午,在王淦昌高级中学,常熟市党史专家、市“银发先锋”红色宣讲团成员沈秋农为高一学子宣讲了题为《传承王淦昌美德,争做时代新人》的报告,寄语学子以乡贤为榜样,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努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是沈秋农一直以来倾注全身心做的事,也是他现在的“工作常态”。连日来,他还走进乡镇、机关单位,宣讲“两弹一星”、伟大建党精神,致敬民族脊梁,砥砺复兴征程。
沈秋农197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县文化馆创作组、县文教局创作组工作。1981年以后,他长期从事中共常熟党史、地方志、地方抗战史、档案资料等研究。1986年7月1日,35岁的沈秋农加入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1996年,他被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是目前江苏省县级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2005年至2007年担任档案局局长期间,沈秋农带领工作人员征集到常熟籍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谱契约、书画艺术等档案18640件,举办各类主题展览24期,编辑出版图书11册,拍摄专题片2个。他深入研究乡镇旧志,主持标校的《常熟乡镇旧志集成》被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主持编纂的《常熟老报刊》被专家誉为“开创了研究县级地方报刊的先河,填补了我国报业史的一项空白”;主编的《常熟档案馆指南》获评常熟市社科成果一等奖。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2012年11月,沈秋农从市档案局退休后,继续以个人才识服务社会。他深知抢救活档案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曾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先后采访了100多位老人。经认真校核、整理,他编辑出版了《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该书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好评,被评为常熟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沈秋农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对抗战精神、铁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入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省党史学会、省铁军精神研讨会上交流与发表。为了牢记国耻、存史育人,他还出版了《长河碎影》《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日军常熟暴行录》《激流中的呐喊》等10多部个人专著,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他本人被聘为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历史学会口述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把常熟党史故事整理出来,是为了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他说。
退休后的沈秋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常熟市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2012年夏,他转而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这给他讲红色故事、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新平台。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指示精神,每年都要到中小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和基层党组织举办各类讲座。他被常熟理工学院聘为讲师团成员,被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工办聘为“银发先锋”红色宣讲团成员。
“银发先锋”既是退休后的精神追求,更是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每次去学校讲课,沈秋农都力求将所讲故事与当地人文历史结合起来,同学校走出去的杰出校友的业绩美德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有亲近感、自豪感。他跟小学的孩子讲抗战岁月里的夏令营和少年儿童投身抗日斗争的故事,讲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跟中学的孩子讲革命烈士的斗争故事和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讲理想的力量和青春的价值。多年来,他深入机关、学校、乡镇、社区、企业进行宣讲,最多一年聆听报告的有2000人次。他还被市政协文史委、市社科联、翁同龢纪念馆等单位聘为特约撰稿人、研究员、顾问等,帮助这些单位撰稿、编稿、审稿或当好征集顾问。
珍爱今日,初心依然。沈秋农说,他愿意发挥熟悉党史资料的长处,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工事业中为青少年再多讲几个红色故事,多做些好事实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激情与意志融化在托起明天太阳的关爱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