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3 浏览量: 次 来源:仪征市委老干部局
“调解工作就是把相背而行的人往回拉一拉、把渐行渐远的心往回连一连。”这是大仪镇76岁的老党员王金昌从事调解工作16年的心得。他在60岁之前打拼创业,2006年,已到花甲之年的他从企业“退休”,找到了人生的第二个发光点,成为了一名劳动争议调解员,这一干就是17年。
“十七载”调处千余纠纷
凭借多年商场打拼积累的“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优势,王金昌多次化解了乡亲村民的烦心事。2012年,仪征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王金昌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自此,他把调解阵地设在了群众“家门口”,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和事佬”。17年来累计调解纠纷10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调解案件金额多达数千万元。经他调解的当事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退休老党员,真赞呢!”2019年,“王金昌个人调解工作室”被江苏省司法厅评为“江苏省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
“五心法”巧解群众千结
“面对面”上门开良方,“一对一”精准解纠纷,他探索了一套特有的调解纠纷“五心”法,即耐心、真心、热心、细心、公心调解法。“用耐心,不管当事人多烦叨都不能急躁;用真心,不管当事人多偏执都要真心对待;用热心,不管当事人多恼怒都要笑脸相迎;用细心,不管争议多复杂都不放弃;用公心,不调解成功决不罢休。”他解释说,“很多劳动纠纷解决,矛盾双方只是为了争那一口气。调解要用‘巧劲儿’,说话要‘接地气’,关键在于沟通。”
“传帮带”共促基层和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的调解事迹一直被乡里乡亲津津乐道,广为流传,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也逐渐带出了一批像他一样的“帮大哥”“帮大姐”。工作室吸纳2名专职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和人社、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的6名法治志愿者,实现了从“一个人的战斗”向团队协作配合的转变。为传授经验,王金昌精心挑选了调解工作中的25件优秀案例,编印了《王金昌调解工作室典型案例汇编》,发放给所有调解员、网格员、微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学习。在镇年轻干部培训班上专题讲授矛盾调处方法,在大仪镇《追光》艺术党课上分享自己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故事,不断发挥余热。
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很多劳动争议不出“家门口”在他这里就解决了,他的调解工作室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王金昌说,“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一说,应是生命不息,为民服务不止”。他“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使命,展现了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