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2 浏览量: 次 来源:响水县委组织部
在响水县关工系统,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心用情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桑榆非晚奉关爱,为霞满天献真情。他就是响水县关工委讲师团团长、县法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维元。
退休前,王维元任响水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3年5月任县人民法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至今已有21年。21年来,他心系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被省关工委和省文明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个人”,被省关工委、省司法厅授予“全省百佳报告团成员”称号。
“退休后,要想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就得发挥余热,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对于司法机关退休的老同志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王维元凭借对司法工作的执着与热爱,主动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用心用情做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成为法治讲坛的“不老松”。
不断充电强本领
为了提高自己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本领,他先后自费购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在60多岁时开始学打字,经过不间断的勤学苦练,终于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他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法院报》《江苏法制报》《中国火炬》《薪火》等报刊杂志,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关内容案例进行分析或剪辑,以供编写普法讲稿之用。他戴着老花镜在键盘上敲出普法宣讲稿150多篇,30余万字。与此同时,王维元还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用来武装头脑,也为青少年普法教育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他还深入学习中国、省、市、县关工委关于开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历次专题会议精神以及各地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特色和经验做法,取长补短,提高认识。
调研先行抓重点
涉及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有20多部,普法教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何逐步深入?王维元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从调查研究入手,走访法院的“刑庭”和“少年家事法庭”,听办案法官讲述涉及青少年的民事和刑事案例,了解到结交不良朋友、观看暴力和淫秽视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进入涉黄、涉赌、涉毒场所是常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家庭不和、棍棒家教、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于是,王维元以问题为导向,先后撰写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应对》《构建留守、流动儿童犯罪预防的关爱体系》《让校园远离欺凌和暴力》等宣讲材料,进村(居)、入校进行普法宣讲,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精准施策重实效
为了上好普法课,提高趣味性,增强感染力,让青少年愿意听、听得进,王维元努力克服普通话不标准、多媒体运用不熟练等困难,每次宣讲前都充分备课,还备有图解、卡片、宣讲提纲、课后练习题,并注意在宣讲过程中,加强与中小学生的互动交流。为了使宣讲更贴近青少年,王维元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法治宣讲视频,当听到个性化、幽默化的语言表达时,他还做起笔记,并融入自己的宣讲内容中,力争让自己的宣讲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进村入校进行普法教育外,遇到个案,王维元还会进行“一对一教育”。响水县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时,父亲车祸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他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平日里缺乏有效监管,小时常常上课不守纪律,顶撞老师,还交上不良朋友,跟着小偷小摸。王维元了解此事后,主动找小时谈心,为他开“普法小灶”,使他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后续不断关心下,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的毛病,学习也认真了,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21年来,王维元先后开展普法宣讲200余场,受教育青少年30多万人次,深受青少年欢迎,被大家誉为“法治讲坛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