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0 浏览量: 次 来源:省档案馆人事处(老干部处)
11月3日至5日,根据省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关于在全省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中开展“畅谈奔小康,助推双胜利”主题党日的通知》要求,省档案馆组织老领导赴泗洪县开展主题党日系列活动。
在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省档案馆副馆长赵深、泗洪县委副书记武联陪同老领导们参观“春到上塘”纪念馆。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和照片档案资料,展示了40年前泗洪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变化,再现了上塘农村改革的艰辛历程、上塘人“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和脱贫攻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淮河与洪泽湖环抱的千年古镇——泗洪县双沟镇,老领导一行参观了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了双沟1955纪念园、24连跨酿酒车间、现代化包装物流中心、地下酒海等,详细了解双沟酒业古老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家对双沟酒文化旅游区的独特魅力以及双沟酒业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赞誉。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有效控制短短一个月就迅速复工复产,年内有望超过2019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在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素有“淮北小延安”之称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和泗洪烈士陵园,老领导们深切缅怀为建立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牺牲的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奠基者江上青烈士等革命先烈,重温了刘瑞龙、邓子恢、彭雪枫、张爱萍、江上青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淮北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和光辉历程。
在饱含真实历史记忆的泗洪县档案馆、博物馆,老领导们参观了馆藏精品档案和各类文物,徜徉在纵贯古今的璀璨历史长河之中,大家对古代泗州、现今泗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对泗洪县档案馆率先在宿迁市实施档案数字化,及早筹划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所取得了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馆藏一幅“苏皖边区地形图”前,原省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原省档案局(馆)长韩杰,仔细端详,驻足良久,军人出身的他仿佛又沉浸在销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上。
老领导们走机关、进企业,漫步美丽乡村,徜徉红色纪念地,再次感受精神洗礼,接受党性锤炼。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老领导们围绕活动主题,纷纷畅谈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疫情防控斗争取得最终胜利。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领导人民科学防控、奋力阻击,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闻令而动,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有效控制疫情,第三季度就实现经济正增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是实施精准扶贫,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省对口帮扶泗洪的相关单位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精准指导,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了完善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精准扶助体系和检查监督考核体系。泗洪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地域特点,采取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有力措施,坚持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由开发扶贫向生态扶贫、由外在支撑向激发内生动力“三个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农产品特色产业链,加大产业保护力度,形成产业规模,确保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档案工作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发展,近年来投入600万元进行档案数字化,购买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档案数字化率达到了90%,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了农业农村繁荣进步。泗洪是一个拥有11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40年前,上塘镇、垫湖村两级党组织发挥主心骨、顶梁柱作用,发扬“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团结带领群众一路披荆斩棘,为江苏农村改革的趟出了一条路子、树立了一面旗帜,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党员干部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泗洪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泗洪县先后有多个村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四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夺取“双胜利”的有效路径。泗洪县常态化开展“阳光扶贫”走访慰问,利用“创客方舟”电商孵化中心平台,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扶贫模式,创办碧根果种植基地、农民创业园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为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老领导们一致认为,只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一定能够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纷纷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讲好档案故事,传播正能量,为省档案馆事业发展重返全国第一方阵,再创江苏档案辉煌,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老档案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