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浏览量: 次 来源:海安市委老干部局
近年来,海安市委老干部局针对流动老党员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强、活动开展难等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精准施策,不断探索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机制,切实把流动老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关系在家乡、活动在外地、奉献在两地”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摸清底数,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序。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出台《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流动老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范畴,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单位落实管理,确保流动老党员的组织管理“不断链”。构建基层党组织与流动老党员的沟通桥梁,通过“1对1”或“1对多”模式,落实专人定期联系,确保流动老党员“流而不失”。二是强化信息跟踪。广泛开展“上门访、电话访、微信访”及“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的“三访三找”活动,分级分层分类对流动老党员情况开展精细化、精准化排查。通过线下入户、线上填报相结合,做到流动人员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地点、联系方式、工作表现等全面掌握,确保流动老党员管理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全市在册的流动老党员人数为193人。实行一支部一表格、一人一档,按照“周收集、月汇总、季更新”的信息采集制度,建立流动老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三是强化机制保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外出报备制度,要求党员外出时间超过1个月的,需提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备外出去向、时间等情况,及时更新“流出党员台帐”。统一要求流动党员及时记录异地居住期间参与流入地社区、老年社团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实施积分考核,作为年底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聚焦”拓展平台,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家。一是聚焦组织设置灵活。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按照“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原则,与组织部门、行业商会成立驻沪、驻京联合党委,加强协作共管。根据前期摸排,结合海安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在南京、苏州、北京等地居住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为在外流动党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先后指导建立驻宁、驻苏、驻京等流动老党员党支部3个。二是聚焦支部队伍过硬。注重选拔讲政治、有威望、敢负责的流动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形成“头雁效应”。各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指定一名支委专门负责流动党员的联系、咨询、提供便利服务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等,做到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市委老干部局每月进行业务指导,每季度开展1次送学上党课,每年“七一”等重大节日派专人到流动党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培训。三是聚焦活动阵地多样。与苏州市姑苏区委老干部局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加强情况通报、合作交流,确保重大事项随时沟通联络,形成“双向共管”“双向奔赴”机制。组建流动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成立“储开银流动老党员工作室”、驻苏流动老干部红枫志愿服务站、驻京流动老干部红枫志愿服务站,积极发挥老党员优势,为流动老党员奉献余热提供载体和保障。
“三课堂”凝心聚力,确保流动党员有学有为。一是打造理论课堂,让党性修养“强”起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向流动老党员邮寄理论书籍“能量包”近300份,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推送理论文章200多篇。专门赴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开展集中送学活动,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访谈”“围聊会”等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二是打造云端课堂,让学习交流“潮”起来。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云端工作法”,打造“云教育课堂”,开通“党课开讲啦”专栏,近三年开展线上党课63 场。选聘15名“云上”指导员,通过视频、语音连线组织流动老党员围绕乡村振兴、项目招引、城市更新等方面开展“云交流”“云互动”12次,做到交流学习零距离、双向沟通零障碍、参会议事零缺席。三是打造实践课堂,让作用发挥“实”起来。以流动党支部书记“带头讲”、骨干党员“现身讲”、身边党员“轮流讲”,向群众宣讲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精神,协助社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在异地他乡安享晚年的同时,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余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良策”等活动,利用流动老党员春节返乡等有利时机,通过统一活动、座谈交流、议事协商等方式,引导他们为海安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流动党员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