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8 浏览量: 次 来源:南京市鼓楼区委老干部局
在南京市鼓楼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2万多人的特殊红色队伍—企业退休党员群体。这些平均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曾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勇挑重担,如今虽两鬓染霜,却依然怀揣着对党的忠诚与对社区的热爱,在基层治理一线续写着共产党员的担当。在区委组织部的统筹指导下,各街道社区以“稳大盘、聚民心”为目标,创新构建“党建+银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四级联动、多维学习、赋能治理、暖心服务四大举措,让企退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银龄先锋”,书写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
一、四级网格织密组织网,筑牢银发党建“主心骨”
组织建设是管理服务的基础。各社区将组织建设作为企退党员管理的“先手棋”,创新构建“党委—支部—党小组—楼栋”四级网格,按“地缘相近、便于管理”原则组建党支部,选拔政治强、善协调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打造“永不退休”的骨干队伍。热河南路街道二板桥社区推行“四融入”工作法,将企退党员编入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网格单元和党员中心户,形成“党员带群众、一人联百户”治理网络,实现组织生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老党员们从“社区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当家人”,在楼栋自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发挥出“主心骨”作用,成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目前全区实现企退党员党组织应建尽建,组织覆盖率达 100%。
二、多维矩阵搭建学习圈,打造思想教育“充电站”
为让企退党员“退休不褪色、思想永在线”,各社区党委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学习网络,构建“3+X”教育体系。固定学习日开设“庭院课堂”,吸引老党员定期参与组织生活;针对高龄党员,组建“红色速递”服务队,支部委员“背包送学”,将资料与关怀送到家;云端课堂运用线上平台、微信视频,开发“10 分钟微党课”“红色故事会”等数字课程,实现学习全覆盖。湖南路街道青岛路社区推出“送学直通车”,为高龄党员定制“一人一策”,通过上门宣讲、音频党课等方式,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去年以来,各社区先后开展线下学习活动300 余场,线上课程点击量超 5 万次,老党员参学率 90%以上。
三、银龄先锋赋能治理链,搭建作用发挥“建功台”
社区挖掘老党员经验专长,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文艺骨干组成“银发宣传队”,以快板、红歌等形式传播党的声音;法律工作者担任“和事佬”,在邻里纠纷调解中彰显法治力量;老教师、老模范化身“关工专员”,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银发尖兵”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挹江门街道鲁迅园社区党委邀请党员担任红色楼栋长,开展安全巡查、邻里守望互助。湖南路街道裴家桥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里,企退党员主动承包最脏最累的分拣工作;宁海路街道的“银龄管家”工作站,凭借“鲁班能量屋”的家电维修、“和事佬工作室”的矛盾调解等服务,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贴心驿站”。热河南路街道白云亭社区更是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端午拥军行”等品牌活动,让老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退休有舞台,余热映初心”。目前全区活跃着56支银龄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800余次,覆盖居民超3万人次。
四、全周期关怀筑暖心巢,构建服务保障“温情网”
社区党委将关心关爱作为凝聚企退党员的“情感纽带”,建立“迎新—日常—特殊”全周期关怀服务体系,让组织温暖润泽银发初心。宁海路街道每年举办“迎新大会”,通过戴党徽、赠“银龄礼包”等仪式,让新退休党员“第一时间”感受组织温暖;幕府山街道实行“三必访”(新转入、生病住院、家庭变故必访),小市街道东井新村社区建立“党员走访日志”,社区工作者每月走访25名党员,全年覆盖300人次,累计解决86户困难党员就医、家庭矛盾等问题。为企退党员建立“一人一档”,开展“政治生日送祝福”“健康体检送关怀”等活动,用实事传递“组织从未忘记、社区就是娘家”的温暖,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
如今的鼓楼区,2万余银龄先锋正以“离岗不离党”的姿态,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续写人生华章。他们的生动实践证明:老党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社会治理的“压舱石”。南京市鼓楼区将持续深化“银发党建”品牌建设,让党的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