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3 浏览量: 次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委老干部局
2023年以来,扬州市江都区老干部(老年)大学认真贯彻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关于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大学教学点的指导意见》,坚持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建成“中心校+分校+基层教学点”为一体的组织网络,下设13所乡镇老年大学分校,17个村(社区)教学点,2个部门教学点,30个社团教学点。累计近万名学员,203门课程,推动全区老年教育基层教学点建设全覆盖。
一、示范带动,以点串线实现区域同质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大学基层教学点,更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活动需求,让老年人就近、就地、就便参加学习活动,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在文化需求较强的主城区仙女镇先行试点,主动“上门服务”“把脉问诊”,充分了解老年文化需求和党群服务中心现实条件的匹配度,确立“自建、共建、联建”方式,分区域、分步骤建设10个社区中心教学点,开设国画花鸟、声乐、形体、朗诵、剪纸、柔力球等11个班级,近400名学员参加学习,通过管理同步、师资同源,初步实现仙女镇63个村(社区)全覆盖。以后将动态掌握各社区的需求变化,适时变化课程和增设社区教学点,确保“应需尽建”。
二、共建联动,分层分类满足差异群体
召开扬州市江都区委老干部工作议事协调专题会议,形成教育局牵头,卫健委、民政局、人社局、老干部局和13个乡镇齐抓共管推动老年教育的工作发展格局。为缓解老年大学中心校“一座难求”的现状,发挥老年大学中心校的龙头作用,在主城区仙女镇各社区教学点开设培养兴趣爱好的常态化课堂,把老年教育送到家门口,满足主城区的老年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针对其他12个乡镇的老年人收入偏低、文化养老需求偏低的现状,分层分类,在村(社区)开设7个老年学堂,开设中医养生公益讲座、扬剧传承、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等赋能型开放课堂,共139门课程,覆盖867名学员,明年预计再新增10个村(社区)老年学堂。通过分层分类的施教形式,让老年教育在基层既能“接地气”,也时常“冒热气”。
三、协作互动,优势互补提升办学合力
通过扬州市江都区政协“统筹各类资源 办好家门口老年大学”专题协商议事活动,进一步整合社会公共资源。与扬州市江都区民政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活动中心、职教集团(开放大学)、人社局(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心)联建基层教学点,中心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活动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撑。目前,已建成文体活动中心舞蹈、门球2个公益课堂;涉老社团红枫艺术团建成舞蹈、合唱、形体、京剧4个公益课堂;涉老社团老科协建成13个“一助双普”赋能型公益课堂;扬剧协会建设13个扬剧普及乡村大舞台。通过多方合力,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办法,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真正满足老年教育文化“养老”和文化“享老”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