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阵地

你的位置: 首页-学习活动阵地

南通通州:老年课堂开进小区   银龄乐学“零距离”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委老干部局

4月16日清晨,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江海皇都小区的活动室里飘出阵阵墨香,72岁的张阿姨手握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老有所学”四个大字。在隔壁教室,几位头发花白的学员正专注地操作智能手机,跟着讲师一步步学习视频通话功能。这一天,通州首个嵌入居民社区的老年学校教学点正式揭牌,标志着全区老年教育从“广覆盖”向“深扎根”转型——课堂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一部电梯”的行程。

从“赶公交上课”到“客厅即课堂”,教育半径重构银龄生活

“以前去老年大学,单程要花20多分钟,碰上下雨天更是折腾。”张阿姨的经历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困扰。通州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2%,尽管有区级老年大学、镇街老年课堂和社区教学点,但由于地理位置、课程时间等原因,让一部分老人望而却步。江海皇都教学点的设立,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破题之举。这个由小区闲置物业用房改造的150平方米空间,如今成为社区老人的“精神驿站”。首批开设的5门课程中,智能应用班的报名人数最多。68岁的张莉举着手机展示今天的学习成果,“现在能自己挂号、缴水电费,还能和在外地的孙子视频!”课程设计深谙老年学习规律:每节课不超过90分钟,重点功能拆分教学,课后还配备“养老顾问”驻群答疑。

教学点的“适老化”细节并不局限于此。书法教室的桌椅高度可调节,智能课堂配备老花镜收纳盒,楼道里加装了防滑扶手。更让老人们惊喜的是“延时”机制——课程结束后,活动室继续开放,学员可自发组织民乐合奏、棋牌交流。“过去总觉得退休后生活空荡荡的,除了看看电视,就是和老伴儿大眼瞪小眼。现在下楼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中医养生班学员徐柏林边说边展示手机家庭群里的“今日食谱”:根据课程设计的山药薏米粥搭配五谷蔬菜,收获了儿女们齐刷刷的点赞表情包。

三级网络穿透“教育洼地”,资源下沉激活末梢神经

江海皇都教学点的揭牌,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延伸,更是通州区“3+14+N”老年教育体系的关键落子。这个以区级老年大学为枢纽、14个镇街老年学校为支点、N个社区教学点为触角的网络,正在改写老年教育的供给逻辑。“老年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必须考虑到老同志的生理和身心特点。”通州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在区老干部党校,有一张“涉老教育资源热力图”:红色标记的3个区级老年大学承担师资培训与课程研发;蓝色分布的14个镇街学校聚焦特色课程孵化;绿色闪烁的社区教学点则像毛细血管,将200余门课程精准输送至全区各个社区。

资源下沉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探索。区委老干部局联合区教体局在区级层面成立“银龄教育联盟”,整合南通开放大学、通州中专、区文化馆等单位的力量,提供下沉式服务;镇街老年学校化身为“调度枢纽”,根据不同层次老同志的实际需求,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包”;社区则发挥“场地管家”的作用,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物业闲置用房等空间进行分时利用。这种“区配师资、镇管课程、社区提供场地”的三级联动模式,使得老年教育年度参与人次激增至年均2.3万。

学堂变治理平台,“学习圈”孵化“服务圈”

随着课程结束,江海皇都教学点并未归于沉寂。12名佩戴红袖章的老年学员开始挨着楼道分发规范停车宣传册。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银龄行动小组”,正把课堂所学的沟通技巧转化为治理智慧。这种“学以致用”的转化,也是通州老年教育的深层目标。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1支由老年学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金新街道,有乐器专长的老同志组建了乐器教学班,每周举办“学生双休日社团活动”;在西亭镇,老同志们走村入户开展交通安全义务宣讲……“过去总觉得到退休了就没啥用处了,现在每天忙得很!”东社镇的志愿者邱茂林已经为独居老人义务送餐52次、代购药品23次。

站在新启用的教学点门前,通州区委离退休干部工委专职副书记陈雪连描绘了更宏大的蓝图:“我们将以老年教育为依托,以新时代‘银龄行动’为载体,推动‘学’与‘为’的深度契合。”根据规划,全区老年教学点将全面嵌入新时代“银龄行动”体系。三年时间内,打造50个“银教融合”示范点。同时,还将通过“银教联动”,培育千人规模的银龄先锋团。这群从老年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银发先锋,将深度参与“双百双千”计划——既有老专家带队攻关设备研发,也有老党员用课堂所学的PPT制作技术为乡村振兴制作“云端课件”,更有“五老”志愿者以情景剧形式在校园开展红色教育。

夕阳无限好,教育暖桑榆。通过持续探索老年教育与基层治理的协同发展模式,“家门口的课堂”不断拓展着通州老年群体的学习半径,也让“银发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