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南通如东:非遗进校园,让文化传承更有魅力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量: 次    来源:如东县委老干部局

“同学们,这里要落刀要往旁边侧一点,慢慢刻……”在如东县掘港街道童店中学,非遗传承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的老同志正在教学生们木刻,随着刻刀一起一落,生动的线条展示在学生眼前。今年以来,如东县老干部依托银发人才工作站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把传统文化“搬”进校园、“搬”进社区,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接触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多点发力,让非遗传承落地生根。面上摸底夯基础。开展非遗文化走访调查,摸清本土非遗文化概况和非遗传承老同志发挥作用情况,建立了50名左右的非遗传承老干部信息库,壮大队伍力量。专门制定项目阶段性实施方案,明确项目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展示交流、融入校园文化等重点服务内容。专业培训保传承。强化协调联络机制,定期举办“非遗授渔培训班”,提升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活动的授课能力和水平,采取“传帮带”方式,打造非遗传承进校园人才梯队,确保非遗传承的力量衔接。系统推进促规范。成立“红色非遗工作坊”,组织老同志创作了100余件非遗红色作品,在社区创建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展示馆,在学校设立非遗陈列室,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授课和展示,推动活动开展规范化、系统化。

二是多彩活动,让非遗传承释放活力。非遗+传授。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包含盆景、剪纸、书法、篆刻、哨口风筝等20余项文化传承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老同志们在学校的协助下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排非遗社团课程,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的教育和生活中,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非遗+展演。老同志们向童店中学捐赠木器、竹器、铜器、瓷器、钱币等藏品100多件,向社区捐赠红色藏品50多件。结合传统文化节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展示非遗技艺和魅力。非遗+体验。“如东非遗剪纸传承人”秦小定发挥“剪纸”专长,义务辅导中小学生学习剪纸,举办“剪纸”培训40多场次,让青少年体验“剪纸”艺术魅力。红木雕刻传承人高爱华手把手教学生体验传统雕刻的魅力,深受学生欢迎。

三是多方平台,让非遗传承深入人心。打造非遗传承阵地。建立非遗传承银发人才工作站,为非遗进校园搭建展示、创作、交流的平台。与盐垣社区联合创建“红色作品藏品陈列室”,成为如东首家“红色驿站”,配备值班、讲解人员,随时为前来观摩学习的青少年讲述藏品背后的红色故事。老干部吴文学创办农耕文化园,开展“耕读传家”活动,为当地青少年打造“耕读文化”体验学习平台,成为当地的科普传习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老同志们将非遗盆景讲堂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研创“修身盆景”,与学校共同研讨“修身教育”,让师生体悟“人树同修、德艺双馨”的意义和价值。展示非遗传承成果。在掘港街道中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以展览、交流的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传承文化的浓厚兴趣。在盐垣社区创建“建党百年红色非遗陈列室”,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观展品、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

2023年以来,开展进校园活动近100多场次,服务青少年学生达到8000余人次,被“学习强国”、南通发布先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