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无锡:“锡阳正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02-06    浏览量: 次    来源:无锡市委老干部局

新年伊始,一场隆重的“同心同行”校服捐赠仪式在新疆阿合奇县同心中学报告厅举行。在得知该校七年级学生缺少校服的消息后,江苏无锡(政协)经济社会理事会的老领导们迅速伸出援助之手,协调会内企业家理事认捐校服捐助项目112750元,并第一时间将校服送到同心中学孩子们的手中,用实际行动深耕“锡奇”两地深厚情谊,为画好民族一家亲同心圆奉献绵薄之力。

长期以来,江苏无锡一大批老领导老同志退而不休,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奉献意识,争做“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者、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对外友好的推动者,在锡城大地书写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锡阳正红”新华章。

最好的传承是弘扬

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历史,绕不开无锡的荣氏企业。近代以来,以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为代表的民族工商实业家们,实业救国、实业强国、实业报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无锡工商企业群体的崛起,推动了无锡成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也孕育了后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深入研究和阐释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启迪意义,推进荣氏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创新,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推动江南工商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包括无锡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秉承这一理念,2018年10月,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一批工商文化、文史研究的老专家和参与过荣氏家族企业建设的亲历者汇聚在一起,探究荣氏企业发展历程,管窥荣氏企业的文化基因。“研究会就是要做研究的。”研究会成立以来,致力于深挖开采荣氏文化“富矿”,探寻荣氏企业长盛不衰的特有基因。仅成立一年,便出版发行了《荣毅仁的前半生》《荣宗敬文集》两本著作,社会反响强烈;很快,《江南荣家——梅花品格》《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等研究成果迅速相继面世。2020年10月,“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在锡首发,《依理而行》《汽笛声中》《绅商之道》《和平耐劳》4本书,分别聚焦申新三厂经营文化、荣氏企业工人生活、荣德生绅商之道、公益工商中学,从不同侧面记录荣氏几代创业者的创业历程,探讨探寻蕴含其中的活力和智慧。为让荣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他们还积极申报筹拍聚焦荣氏企业百年风云的纪录片和大型电视连续剧《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用影视形式展示荣氏家族的爱国情怀。为深入挖掘荣氏文化这座“富矿”,研究会还结合各种时间节点,举办纪念荣宗敬荣德生创业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张謇研究中心和常州市盛宣怀研究会联合发布“研究联盟共同宣言”;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举行纪念荣毅仁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联合江南大学举办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学术研讨会等高层次论坛30余场,在传承与碰撞中进一步弘扬“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锡商精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荣氏精神穿越历史的尘埃,越来越立体地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内核。

“这些只是初步回答了荣文化的精髓,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把‘荣文化’上升为‘荣学’。”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喻国荣说。荣氏精神代代相传。而今,荣氏企业文化中特有的心存大义、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勇毅精进的不凡气度,重德戒欺、勤勉节俭的高尚品格,崇文重教、厚生惠民的济世之志等鲜明底色,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锡新实践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指引,激励着新一代无锡人建功创业,传承创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初冬的安阳书院书声琅琅,唤醒了这座沉寂多年的百年建筑;祝大椿故居修缮后,非遗展陈曲韵悠扬;著名中医曹颖甫故居“复活”,继续传承着仁术济世精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老领导们一直以来的夙愿。作为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多年来,他们在会长王慧芬的带领下,一手抓“拓源”,一手抓“落实”,一手抓“融合”,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用多元方式讲好文保故事,全力把基金会打造成服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赓续历史文脉、传递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

基金会的职责就是确保文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拓展捐赠渠道、保证资助有效。五年来,他们以2000万元为本金委托国联理财,保障基金增值700万元。首创“定向募捐、定点资助”募集方式,使文化遗产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定向捐赠千万余元用于龙光塔的修复和梅园景观提升工程,让无锡地标建筑重现风采;身在台湾的杨世缄定向资助修缮忍草庵及其主体建筑贯华阁,让这座流传“去梯夜谈”佳话的古建筑诗意再现。据悉,五年来基金会共募集文保资金3076万元,其中定向募集达1512.12万元,资助陆定一故居抢修、姚桐斌故居展陈提升、顾宪成纪念馆整体提升等活化利用项目43项,资助金额达2300万元。他们注重兼顾保护利用、有效“活化”,用多元方式激发文化遗产活力。基金会驻地原为中国民族实业家荣德生旧居,他们除全面真实完整恢复旧居的建筑结构和历史风貌外,精心策划拍摄荣德生旧居三部曲《向西向西——荣氏企业西迁记》《荣德生1949:光明抉择》《盛世·一起向未来》纪录片,用影视还原历史,填补史料空白,是名人故居保护与讲好故居故事相结合的范例。荣德生故居成了“网红”文化打卡地,是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祝大椿故居修缮后,引入锡剧、古琴等非遗展示展陈和培训传承,使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资助修缮的吴家浜考古遗址原址成为江苏省探源工程的热点;举办“焕新如故——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艺术展”等12项故居提升工程,成为无锡市政府“百宅百院”活化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典范项目。

一个个项目的活化利用,唤醒了无锡传统文化记忆,激活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基因。他们还积极探索实践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市场唤醒“沉睡的遗产”。举办无锡市文化遗产活化和文旅融合发展论坛、“让古老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惠山古镇非遗嘉年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等,用“文化+旅游”的方式助力活化利用社会化。编著的《非遗瑰宝绽新枝——无锡市优秀非遗项目活化创新案例选编》,成为全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研究专著;《悦行无锡·古运河人文之旅》是无锡首部文化和旅游结合的运河书刊;发布《故居带回家 励志伴我行》数字文化伴手礼,开创“线上逛故居”新模式,提升名人故居宣传效应。

以花为媒构建无锡国际“朋友圈”

一年一度的“无锡国际赏樱周”是无锡市民间对外友好交流的城市名片,缔造这张名片的是无锡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一群老同志,他们以花为媒推动无锡民间对外交流、展示无锡城市形象,助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无锡是“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樱花是和平友好的象征,也是对外交流的“使者”。

2014年,无锡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锡南顶着重重压力和困难,提出打造“无锡国际赏樱周”,将以植樱为主的中日民间交流活动扩展为围绕植樱、赏樱,融民间文化、旅游和经贸交流的国际性、综合性活动,扩大无锡国际“朋友圈”,提升无锡市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至今,“无锡国际赏樱周”活动已举办八届,应邀前来参加的外国友人由最初的2人,到超饱和接待千余人。每年利用赏樱周这一平台,十几个国家的驻沪领事馆的总领事,几十个国家的数百名外籍友人、外企代表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在樱花树下开展旅游、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国际经贸洽谈、中外文化展示、媒体交流等系列活动近百场,大力推动国际友好学校、友好医院建设,已与国外300多所学校开展交流合作,缔结国外友好医院80对。“无锡国际赏樱周”活动入选2021年江苏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是全省唯一入选中宣部2024年对日文化、艺术、学术交流重点项目,无锡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火红的“樱花经济”为无锡的“美丽经济”蹚出了新路。每年前往无锡的赏樱人数超过200万人,带动了航空业、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据鼋头渚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仅鼋头渚20多天的樱花期内,门票收入超亿元。

为了做好外国友人的留心留根工作,他们在“暖”字上做文章,为在锡外籍友人呈上一个个“暖心包”。举办无锡国际友人文化周,请在锡国际友人参观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体验非遗文化项目、共度中国传统佳节,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亲,成为无锡展示城市形象、开展中外民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开展“人民友好使者”评定授予活动,在国际赏樱周开幕仪式上为23名“无锡市人民友好使者”举办聘任仪式,加深与各国对华友好人士合作关系。考虑到外国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在无锡古运河畔、惠山古镇、长广溪湿地公园、鼋头渚渔人码头等无锡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标,精选6家环境优美、美誉度高的咖啡馆,挂牌“国际友人俱乐部”供外国友人休闲聚会。创新民间交流活动方式,组织中外友人举办“爱无国界冬日集市”活动、中鹰·黑森林国际音乐节等,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定期召集在锡外国友人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无锡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纷纷在锡“筑巢”,为助力无锡经济腾飞留下浓重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