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量: 次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委老干部局
苏州吴中历史积淀深厚,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长于斯而报于斯,在吴中,有这样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同志,他们积极致力于吴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活用,用笔墨、文字或好声音展示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加快绘就“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的现实图景奉献银发力量。
精修方志,传承吴文化
国有史,地有志,地方志书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价值。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是编修村志、社区志的一支重要力量,金惠华、须泉元等一大批“三老”们通过自身在村中的号召力,积极促进村风民风改善、传承乡村文化、延续传统文脉。他们有的本身就是志书主编,主持修志工作,有的参与编写志书其中的某个章节,有的参与调查村史采访当事人,乃至编写村民家庭记载和自然村手绘图,或者在全村范围征集老物件。从宣传发动到正式编纂,从采访搜集到核对稿件,从督促村干部到动员普通村民,“三老”们都亲力亲为,参与其中。金惠华退休后担任吴中区东山镇方志办主任、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平时除了伏案疾书,他还担当起“司机”“会务员”“记者”“调查员”等多重角色。在六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相继出版了中国名镇、村志4部,江苏名镇、村志4部,传统镇、村志9部,字数超200万字。近年来,吴中累计出版各类村(社区)志36部,创造了村(社区)志编修省级以上的“十个第一”,即全国第一批中国名镇志《甪直镇志》,全国第一部全媒体志书《东山镇志》,全国第一个乡镇级方志馆“东山名人馆”,全国第一部传统村落合志《金庭传统村落合志》,吴中区国家级名镇名村志编纂出版数量居全国县(区、市)第一,东山镇国家级名镇名村志出版数量列全国镇(街道)第一,东山镇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省级名村志和传统村志三个层次志书体系全覆盖的镇,全省第一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志《陆巷村志》,全省第一部社区志《尧南社区志》,横泾街道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村(社区)志全覆盖的乡镇(街道)。
勤耕笔墨,书写吴文化
吴中太湖浩渺,西山峰峻,古村幽静,古镇文化意蕴深厚、韵味悠长。吴中区政协原主席、老干部文学社社长张建祥退休后重拾诗歌之梦、以诗言志,融合吴史吴风,创作了许多生动、清新的诗歌作品。他的作品集《吴门诗韵》收录了从1983年以来他发表在报刊、网站上的123首诗作,生动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厚重足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吴中人民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全面建设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崭新风貌。吴中“晚晴讲师团”成员张志新老师从1973年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曾任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退休后,热爱写作的他结集出版了《吴史漫考》《吴中散记》《吴地旅情》,接着又花六年时间编写了《邓尉山圣恩寺志》,配合有关单位主编了《紫金庵》《古村的味道》和《兵圣遗踪》等书籍。吴中区委宣传部的退休干部钱兴生同志自2006年退休以来一直积极向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书写宣传吴地历史文化。2013年,他帮助苏州市钱镠文化研究会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撰写了75万字的《钱氏春秋》一书。2017年,他协助区孙子兵法研究会编写了87个故事50多万字的《传说孙武》一书。他撰写的书稿不计其数,在吴文化的形象展示和宣传中付出了巨大精力。
声声不息,弘扬吴文化
细腻温润的吴侬软语,与独具匠心的刺绣核雕、声远悠长的评弹宣卷都成为构成吴文化的鲜明要素。吴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在新时代融合开放的大背景下显得步履维艰,但仍然有老同志热心于此、积极推动。吴中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晚晴讲师团”团长蔡正信退休后仍坚持致力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每年都要到机关单位、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和企业给党员干部送党课,受众高达千余人。每年“走基层送党课”活动中蔡校长的课程“点单率”都很高,他的“法宝”在于用吴语讲课,因而深受老党员的喜爱。“退休了,我又有了新目标,那就是讲好吴中故事,传播吴地文化。”这是曾担任吴中区工商联副主席、秘书长朱荧老同志的心声。2022年暑假,吴中区委宣传部和苏州广电城市传媒联合举办 “‘运•育’亲子研学”活动,朱荧老同志做的教案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青睐。他讲授的课程《学说苏州话:伲一家门》,通过对“吴地方言中的家庭称谓”的深入解读,培养了青少年对吴文化的浓厚兴趣,带领青少年领略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2023年,作为“朱伯伯讲吴文化”的主讲人,他先后做了《说说苏州的非遗系列》《说说苏州的古城系列》《学说苏州话系列》课件,参与了“吴中娃娃爱阅读”等系列活动,到全区各村、社区给孩子们讲吴文化。他说,每当看着孩子们听讲时那充满渴望的眼神,他又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所站的教室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