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南通通州:银发争做追“锋”人

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委老干部局

三月的江海大地,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在南通通州,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银发身影穿梭在街巷田间,正以“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小网格撬动大民生

在川姜镇磨框镇村,76岁的李建冲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镜,仔细翻阅随身的“民情日记”。作为村里“夕阳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他的“访—问—解”工作法已成为当地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前几天,村民王某因宅基地纠纷与邻居发生激烈争执。通过李建冲连续3天的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老李就像老中医,总能找到症结所在。”群众的赞誉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这种“银发哨兵”模式在通州并不少见。2022年,全区试点开展“银发网格蓝,点亮志愿红”志愿服务项目,鼓励老干部参与网格化治理工作。目前,已有600余名老同志变身“银发网格长助理”,活跃在232个村(社区)的治理一线。在五接镇,退休干部张斌林带领12名老党员组成智囊团,把三月定为矛盾调解攻坚月。通过村民说事会听民声、乡土理事会集民智、代表议事会解民忧,他们成功化解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矛盾纠纷6起。

文化润心树新风

“移风易俗要像春风化雨,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趁着春暖花开,天气晴好,东社镇的退休老同志陈绳城带领11名文艺骨干,将“传忠孝送书法”等活动送到全镇21个村(社区)。在石港镇四港村,返乡定居的退休教师金辉自创《四港善水谣》《农家书屋我的家》等歌曲快板,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成为全村文化中心,还吸引如东、如皋等地的群众,成为三县交界处的文化打卡热点。

这种“文艺+宣讲”的模式在通州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去年成立的金沙街道“古沙晚晴”志愿服务队设立了医疗咨询、反诈维权等6支分队,将每个月20日作为“暖心日”,定期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在三月,老同志们把惠老助老与“古沙红·幸福家”品牌打造有机结合,在社区广场开展微宣讲,用方言俚语解读党的政策,累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

银青接力谱新篇

在西亭镇的“晚霞助农服务驿站”,65岁的瞿文洁曾是镇农办主任,如今她每周都会到青年农民杨建华的家庭农场“打卡”。作为“银青结对”工程的首批导师,她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农技知识,还带领年轻人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她的帮助下,农场年收益增长近30万元,还带动周边5户农户增收。

通州通过构建“导师库+实训基地+项目孵化”的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出覆盖全区的银青接力培养网络。通过组建“五老关爱团”,“范文彩”三农工作室里的7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在先锋街道“四敢薪火·青银结对”活动的现场,“明星书记工作室”牵头人祁海宝和街道青年代表羌梦迪现场签订了结对计划书。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接力。从城市社区到美丽乡村,到处都能看到通州银发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正如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卫志云所言:“这些老同志用行动证明,退休不是奉献的终点,而是服务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