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挥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发挥作用

【银发生辉·银龄行动】泰州兴化:市银发农业科技服务团开展暑期助农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27    浏览量: 次    来源:兴化市委老干部局

八月的兴化,暑气蒸腾。兴化市林湖乡润坤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蛋鸡舍前,泰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韩祥林正弯腰查看鸡群状态,汗水顺着他被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在白大褂上溢出一片深色水渍。“断水断料时长必须精准到小时,高温天光照强度得控制在301ux以内,不然鸡群应激反应会加剧。”韩祥林的声音因连日奔波略带沙哑,却字字清晰。不远处,江苏农牧科技学院王永娟教授正拿着笔记本,仔细记录养殖户提出的“减抗养殖成本控制”问题——这是近日兴化市银发农业科技服务团畜牧服务组田间服务的寻常一幕,却也是这支“银发智囊团”扎根乡土、赋能振兴的生动缩影。

酷暑里的“技术密码”:从鸡舍到蟹塘的精准护航

“韩老师,最近这批鸡产蛋率有所下降总上不去,是不是我的饲养管理措施有问题?”润坤农业负责人拿着养殖档案记录簿追问道。韩祥林再次走进鸡舍,脚步突然停留在舍内温度计旁,温度计显示28.2度。“因夏季高温,导致采食量下降6-8%,应该控制温度26度,适当提高水帘速度,加快水循环。”他接过负责人手中的养殖档案记录簿,指尖翻开密密麻麻的纸张,突然停在“饲料使用记录”那一页。“夏季为了保持蛋品质和产蛋率,除了适当温度之外,我们可以适当增加食用油。2吨饲料里面可以加60斤石粉、40斤食用油。油一直加,提供能量、提高输卵管质量,提高蛋品质,尤其是夏季到产蛋后期,石粉的含量可以适当提升,从平时的1%,后期可以提升到1.5%。”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技术指导,从疫苗接种的“季度频次表”到圈舍消毒的“三米半径法则”,专家们将专业知识拆解成养殖户能看懂的“土办法”。当刘晓芳组长拿出整理的《夏季蛋鸡养殖技术指南》时,企业负责人的笔记本上已记满了红笔标注的重点,纸页边缘还沾着些许鸡舍的麦麸——这是科技与乡土最质朴的碰撞。

而在几十里外的钓鱼镇银桂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另一场“会诊”正紧张进行。8月13日的“倒黄梅”天气里,泰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高级工程师卢程手里的水质检测仪正发出“滴滴”的提示音。“pH值7.2,稍偏低,得补点生石灰,一亩撒20公斤就行。”他指着塘中漂浮的伊乐藻,“你看这草尖有点发黄,是水位太高挡了光,赶紧把闸口打开,让水位降30公分。”

合作社理事长陆银桂则在一旁忙不停的记录。“去年听专家的搞尾水原位修复,今年就算雨水多,塘里也没出现损蟹。”他指着远处的增氧机,“您看那几台水车式增氧机,都是按你们说的‘全程机械化’换的,省了我们很多担忧!”这片1100亩的养殖基地里,430亩核心区的大眼幼体正蹦跳着生长,它们将带动周边4万亩蟹塘的丰收,而专家们留下的“水质调控四字经”——“排、测、补、巡”,已被陆银桂写在塘边的木板上,风吹雨打也清晰如初。

泥土地里的“创新火花“:从错峰养殖到法律护航的全链服务

合陈镇鑫峰源大闸蟹养殖基地的埂边,30多年养殖经验的沈建峰正给专家们展示他的“宝贝账本”。8月12日的大雨中,他的笔记本上记着两组醒目的数据:“6月底黄蟹亩产400斤,单价25元/斤;元旦母蟹亩产200斤,单价30元/斤。”这个创新的“错峰两季养殖模式”,让他的亩效益稳稳站在8000元以上,最高时达13000元。

“上半年养公蟹卖黄蟹,避开中秋旺季;下半年养母蟹供加工,赶上春节市场。”沈建峰蹲在蟹塘边,捞起一网苗种,“您看这母蟹苗,规格控制在每只50克,正好适合做醉蟹。”市水产业服务组一位专家接过蟹苗,指尖轻触蟹壳:“这个密度每亩4000只最合适,我再给你个饲料配方,蛋白质含量提到38%,能让蟹黄更饱满。”雨幕中,两人的身影与远处的蟹塘连成一片,新的养殖方案就在这泥水交融里渐趋成型。

热浪未减,服务不停。8月14日下午,服务团种植业组黄付根、孙东海一行走进开发区稻田,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支招。“当前水稻五代稻纵卷叶螟重发、纹枯病分布不均,部分田块稻叶蝉肆虐。”在青年农民周明桃的田里,黄付根、孙东海俯身细查,看稻纵卷叶螟基数、纹枯病蔓延态势,评估上次用药效果,随后为病虫害防治“总体战”量身配药,既确保“药到病除”,又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提质增效,还对水稻后期田间管理细细叮嘱。

不只是种养技术,政策法规的“及时雨”也常润田间。7月29日下午,华夏畜牧兴化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倪建明正将一本《涉农企业法律手册》递给杜场长。“您问的‘环保审批流程’在第37页,‘用地备案’在52页,都标了重点。”他指着手册里的红笔标注,“如果遇到纠纷,打手册上的法律援助热线,我们全程跟进。”杜场长翻着手册,发现扉页上还贴着一张“政策服务联系卡”,上面的电话号码被阳光晒得有些褪色,却透着沉甸甸的暖意。

银发方阵的“薪火相传“:从银发专家到新兴人才的振兴接力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我们调整并充实了银发科技服务团队的力量,将服务组从过去的8个增加至9个。”兴化市农业系统关工委秘书长吕晶翻开团队名册,上面记录着一个温暖的变化:服务组120余名成员里,既有头发花白的“五老”专家,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技术员。

数据见证着这支队伍的足迹:今年上半年,16次培训班照亮了水乡“新农人”的前行路,10次观摩会让“兴化模式”在田间流转,25次现场服务让科技因子渗入泥土。千余名受益农户中,有像陶庄镇“丰成果蔬种植家庭农场”陈城这样的创业青年,也有沈建峰这样的养蟹“老把式”,他们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经纬。

“下一步,我们要培育更多‘新农人’,让‘头雁’领飞,‘春笋’破土,努力为水乡‘三农’工作‘添砖加瓦’。”兴化市农业系统关工委负责人张福宜望着窗外的稻田,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