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5 浏览量: 次 来源:
南通市委老干部局针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生活特点,多年来积极探索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形成了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三三三”模式,实现了服务领域的全覆盖、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得到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一致赞同,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一、关心三类生活,拓宽服务领域。 一是关心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政治学习、档案管理等制度,紧紧围绕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时事形势、热点问题等四大方面安排学习,把党的方针政策、省市重大会议精神作为必学内容,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组织抗战老兵参加社区活动,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记忆,传播社会正能量。二是关心老干部的学习生活。围绕“夕阳映江海、晚霞更生辉”、“创先争优”、“我为南通两个率先献一策”、“学习十八大,党在我心中”、“共筑中国梦,再展夕阳红”等主题,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讨论;组织赴红十四军纪念馆、七战七捷纪念馆等参观学习,组织到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参观考察,让他们感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积极参与南通的经济社会建设,为家乡南通贡献一份力量。三是关心老干部的家庭生活。结合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开展支委委员“一对一”结对联系,做到每周电话联系一次,每月深入走访一次,每季度交流座谈一次,尤其是经常走访贫困和身体有病的老干部,与她们沟通思想,稳定情绪,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坚定理想信念。
二、推行三式服务,创新服务方式。 一是推行“贴心服务”。坚持做到“四必到”,即:老同志生病了,支部成员必到家中看望;老同志住院了,支部成员必到医院慰问;老同志过生日,支部成员必到祝福,送上一个大蛋糕、一张生日贺卡;老同志去世了,支部成员必到致哀,送去一面党旗、一束鲜花。二是推行“上门服务”。针对年高体差、行动不便的易地离休老同志,实行服务上门。将学习材料送到他们家中,并对他们进行入户重点辅导,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传达到每名易地老干部。针对直管的易地老干部,全面推行个性化上门医疗预报服务,帮助办理护理费审批,解决老同志的后顾之忧。三是推行“网络服务”。建立易地老干部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个人需求、参加活动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定位、分类指导,使服务工作与老干部个人实际结合起来。 依托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主动联系了解每一位易地老干部的组织活动和生活情况,加强与易地老干部的联络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意见建议等,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实现管理服务不脱节。
三、整合三大资源,凝聚工作合力。一是整合机关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理念、老年活动中心,配备完善的活动设施,配备专职的社区服务人员,建立社区为老干部服务的专项经费,使城市社区逐步具备为老干部服务的种种条件。利用社区所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地、活动设施、人才优势,为易地老干部开展活动提供方便。二是整合社区资源。结合居家养老的实际,充分借助社区的休闲娱乐资源、体育健身资源、医疗保健资源,专门设立老干部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书画室、康复室等,定期开展棋牌球、唱红歌、健身操等多项文体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易地安置老干部服务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功能,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加强与老干部的联系,及时提供心理慰藉、人文关怀等服务,开展社区医护人员与离休干部的结对活动,制作联系卡,定期上门体检和健康指导。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服务等形式,共同做好对易地老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在生活照料方面,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等方式,面向易地老干部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理发美容、陪护聊天等服务,使服务更加人性化、亲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