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委老干部局
在南通市通州区,“邻里助餐百家行”的志愿者穿梭于街头巷尾,为高龄独居的离退休干部送去食品、代办手续;云端课堂里,区养老顾问团的队员正教授八段锦养生功法;通州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学员们挥毫泼墨……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暖心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通州区以系统集成理念构建银发服务矩阵,通过“集成办+主动帮+联动做”的创新模式,持续打造“乐龄·护航”服务品牌,不断提升离退休干部的幸福指数。
入户服务“零距离”:让幸福直抵家门
“多亏了小王每个月来家里帮忙,现在医保报销、水电缴费这些事儿再也不用犯愁了!”家住金沙街道育才社区的退休干部陈美英,对每月25日定期上门的“古沙红·幸福家”志愿者王丽丽赞不绝口。通州区创新推出的“月月联”机制,正是解决像陈老这样的高龄老同志服务难题的“金钥匙”。
变“集中式走访”为“常态化联络”,通州建立“三个一”服务规范:社区干部每月至少走访一次、家庭医生每周至少向离退休干部电话问候一次、党员志愿者每半个月至少上门服务一次。针对重病、重残、失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全区14个镇街的“夕阳红”党组织统筹整合党员干部、网格员、社工志愿者力量,组建89支“暖心直通车”服务队,提供政策宣传、诉求收集、事项代办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上门服务1300人次,解决就医、出行等难题100余件。
“我们通过‘一人一档’动态更新信息,对全区189名离休干部实现精准画像。”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问题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可以指导督促服务队定期开展服务。在金新街道,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退休干部张老,就曾因服务队及时发现,得以第一时间送医救治。
数字赋能“云服务”:让温情跨越山海
“没想到在上海还能参加组织生活!”通过“金夕暖云”微信群,退休干部于锐正在参加区里组织的线上读书会。针对“候鸟型”老干部流动性大、联络难的问题,通州创新搭建“云上服务”体系,让服务保障“不掉线”。
依托全省离退休干部信息平台,通州建立“一人一策”电子档案,动态更新家庭情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信息。通过老年大学“云课堂”,开设党史教育、健康养生等课程3期,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在“金夕暖云”微信公众号开设“银发护航”专栏,定期推送政策解读、活动资讯,让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信息、参与活动。
数据赋能不仅体现在服务延伸,更体现在精准帮扶。通过互联网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只需一通电话,即可实现紧急救援、远程定位、家政服务等多项功能。助老服务人员还会根据智慧养老呼叫中心的指令、调度派工单,定期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安等九大类服务。“过去是老人自己申报,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一键服务。”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
资源整合“强供给”:让晚年生活更精彩
走进通州区老年大学,古琴教室里传出悠扬的琴声,舞蹈教室里学员们翩然起舞……作为省级示范老年大学,这里每年开设课程80余门,吸引3000余名老干部参与学习。而这只是通州构建“15分钟老年教育圈”的一个缩影。
为满足老干部多样化需求,通州实施“三步并进”战略:在城区高标准建设区老年大学,在镇街打造14个老年学校教学点,在村居建成76个“银龄学堂”,形成区镇村三级教育网络。在先锋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银雁驿站”,不仅提供读书看报、健身娱乐场所,还定期举办红色观影、法律咨询等特色活动,成为老干部们的“精神家园”。
资源整合的成效更体现在文化养老的多元供给。通州组建老干部艺术团、书画协会等社团15个,每年开展“银龄风采”系列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在去年举办的“通州老干部书画展”上,160余幅作品生动展现了新时代老干部的精神风貌。退休干部陈师傅在参加“银龄宣讲团”后感慨:“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还能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样的晚年才有意义!”
“我们将持续深化‘通州银雁’服务品牌建设,以系统集成思维推动服务保障迭代升级,让老干部在政治上有荣誉感、组织上有归属感、生活上有幸福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在这片充满温情的江海大地,通州正以用心用情的服务,让“夕阳红”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