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爱心荡漾且芬芳—无锡市惠山区堰桥中学退休教师俞斌简要事迹

发布时间:2020-05-21    浏览量: 次    来源:

俞斌,男,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3月批准退休,原堰桥中学教师,历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总务主任、中专部主任、校长办主任等。

25年来,他三达西藏,五赴贵州,六下陕川,百上大别山。就这样,江苏娃、安徽娃、贵州娃、四川娃……一个个濒临失学的孩子在俞斌无私的帮助下重返校园,并把爱心助学辐射到苏、浙、皖、鲁、豫、湘、鄂、渝、云、贵、川、陕、黑、藏等十几个省市区。他先后结对资助贫困学生760多名,寄出衣物上百吨、爱心包裹482个,个人直接资助金额累计30余万元,被誉为贫困学子的“救星”“爱心使者”,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在他身上,点点滴滴汇聚成民间公益的巨大潜力。2009年,俞老师荣登“中国好人榜”,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无锡市“十大红十字公益人物”“十大慈善公益人物”“优秀志愿者”“关工委先进人物”“教育年度人物”“爱心助学无私奉献奖”“惠山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俞斌的“爱心长跑”始于1994年。这年3月,他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时,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本就心软、心善的他当即落泪,少年时辍学的经历历历在目,怎么能忍心让这些贫穷的孩子失去未来的希望呢!他随后就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参加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中学一名已失学半年多的三年级学生结成了“对子”。当时,在堰桥中学当教师的俞斌,工资收入只有300多元,可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多年来,俞斌在助学路上倾其所能帮扶寒门学子。当初,他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妻子身患重病,为了接济贫困学子,他总是节衣缩食,每年医保卡上几千元的就诊费,几乎全配置上常用药品,送到缺医少药的川贵大别山地区和贫困农村。助学之外,他还力所能及地为受助对象的家庭做农活,几乎每年的四、五月份,他都要去皖南石台县或者皖北大别山山区做义工,要么是帮助结对贫困茶农摘茶,要么是为孤儿家庭插秧。摘茶是辛苦活,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茶树一般都在一千多米的山上,每天清晨上山,要天黑才能下山,摘下的新鲜茶叶一定要在当天炒完,到了半夜,就要忙碌着将茶叶卖出去。这些日子里,时间就是金钱,要分秒必争地干活,他和茶农一道起早贪黑,不说一句苦,不言一句累。茶农们不忍这个“爱心爷爷”如此的辛劳,常常夺下他手中的篮子,撵他下山,可他离开了这块茶田就去了另一块茶田。感动的茶农们常常将炒出的第一锅新茶交给他,让他带回家乡,可他怎么能收呢?这可是茶农家中的“黄金”,致富的希望啊!

在无锡,乃至十多个省份的贫困家庭中,都知道俞斌创办的“双休日爱心午(晚)餐”。贫穷的农民工子弟尽管衣着邋遢,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同样享有人的尊严,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关爱。为了让留守儿童、失依儿童、随迁儿童改善生活,让他们融入无锡,丰富学习和日常生活。从2006年退休后,俞斌就开始创办了“双休日爱心午(晚)餐”活动,一到双休日孩子们都往他家里跑,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500多名孩子享受了爱心午(晚)餐。爱心不只是一叠钞票,扶贫更要扶志,要鱼渔相授,“双休日爱心午(晚)餐”活动成为了俞老师与孩子心灵交流的平台,他用爱心给孩子煲“心灵鸡汤”,教育孩子们学做人、学做事。

二十余载的助学扶贫之路,俞斌老师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一份真情与善良,他用清贫、坚守、操劳,为贫困孩子和家庭燃起生活的希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先后获得“全国老有所为楷模”“无锡市最美志愿者”“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2009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中国好人”的称号后,他在日记中写道: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

优秀共产党员俞斌老师之情之事,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热心人主动结对帮困。2015年10月22日,以俞斌名字命名的“俞斌爱心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爱心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志愿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的方式,携手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街道志愿团各服务队以及有关慈善(基金)会等,以项目专业化助推爱心助学队伍的建立、培养和壮大。工作室充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筹集社会资金,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爱心个人等,以捐款捐物、助学帮教、改善教育环境等方式,达成公益助学目标。迄今为止,经“爱心使者”俞斌工作室牵线搭桥结成的助学对子已有220多个,数千爱心人士走进贫困山区捐资助学、援建项目、筑桥修路……电脑、图书、爱心基金等源源不断运进贫困山区,爱心“接力棒”一直在传递。

好人俞斌,痴心不改,默默奉献,用良善的爱心怜贫惜弱,纵然千金散尽,也不改公益慈善之志。爱之心、善之举,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