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百佳党员】荣辱得失身外事   捐资助学赤子情
——原省卫生厅医政处督导员王履华

发布时间:2021-09-03    浏览量: 次    来源: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离退休干部处

王履华,女,生于1930年1月,1948年2月入党,1992年4月离休,离休前为原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督导员。她入党64年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始终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扶贫济困,以平凡的举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与党心连心,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1948年,18岁的王履华入党了。入党之初,王履华就在心里坚定了信念:为了党,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制造了“四一惨案”。当时的她已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和同学们一起,多次自发地去鼓楼医院慰问受伤的大学生,向他们宣扬共产主义理想。

王履华在文革时期被下放到江苏沭阳农村劳动改造,但王履华一直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沭阳改造期间,王履华乐观坚强,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挑粪、种田,劳动之余,她还免费给乡亲们做针灸治疗。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也悄然兴起。但王履华一直坚信我党的纯洁性。当身边有人抱怨当今的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时,王履华都会从正面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可动摇。

作为一名有着6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离休老干部,王履华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从不向组织提要求。2008年底,王履华患肝囊肿住院,自费了一部分医疗费。出院后,厅里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几次提出为她报销部分自费的医疗费,王履华都拒绝了。王履华说:“党和组织给我的已经够多了,而我为党和人民付出的却很有限,跟逝去的革命先烈们相比,我实在很渺小。我不能再向组织提什么要求。”

离休以来,王履华身退心未退,积极参加机关开展的各项老干部活动,多次获得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王履华更是摒弃世俗偏见,再次向党组织作出庄严承诺:“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她说这是她能为党和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捐资助学,心系祖国下一代的赤子情怀

2010年,已到耄耋之年的王履华决心写一份遗嘱,交代一下自己的身后事。她和老伴一辈子艰苦朴素,并没有多少积蓄。在遗嘱中,王履华特意写了捐资助学的事情:“年轻人是祖国的花朵,党和人民的希望所在,而现在一些孩子却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力所能及地捐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我想拿出我积蓄中的10万元,去资助贫困学生。”王履华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很赞同母亲的做法,儿子对她说:“既然想帮助贫困学生,何不在你活着的时候去帮助他们,这样,你就能看到他们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啊。”听从儿子的建议,王履华找到共青团南京市委,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团市委的同志帮她在高淳县第二初级中学建立了王履华助学基金帐户。每年挑选了十名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学生,作为被帮助对象。从2011年5月起,每人每年600元,等他们毕业后,再重新挑选新的十名学生,继续资助。这一捐,已经10个年头。

从捐出第一笔款项的那一刻起,王履华的心里就有了浓浓的牵挂。她牵挂那十个孩子,他们都还好吗,学习顺利吗,生活得快乐吗?2011年十一前夕,王履华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心肌炎等多种疾病,让女儿陪她去超市买了十个书包,去书店买了一些书;让儿子带着她,开车奔赴高淳,去看望那十个孩子。亲手给他们送上书包和书籍,鼓励他们面对逆境更要奋发图强,好好学习,争做栋梁之材。此后连续6年,王履华都会在儿童节或国庆节前,去高淳看望孩子们,给他们送上礼物,送去她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希望。王履华说:“这些孩子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们学习都非常刻苦,我不仅要在经济上帮他们一把,更要在精神上鼓舞他们,只要我还走得动,我每年都会去看望这些孩子们。”

现在年岁大了,走不动了,但她都会在每学期开学前给孩子们写信。王履华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巨额的财富去资助这些贫困的孩子们,只能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王履华在遗嘱中对儿子写道:“在我去世后,你要继续我的助学事业,不能间断。”

帮难济困,履行一个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

王履华有一颗善良的心,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

大到国家发生灾难,小到身边的普通群众遇到困难,王履华都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早在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她就主动联系上江苏省红十字会,自发地捐款1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她当时在上海的儿子家中,在电视里看到四川的同胞们遇到的苦难,她双眼湿润了,给在南京的女儿打电话,让女儿替她和老伴捐款4000元。后来,她还发动儿子儿媳各捐款2000元。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又捐款2000元。去年新冠疫情机关组织捐款时,她捐了1000元;又向小区所在的街道捐款1000元。王老说:“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到一线,就用捐款的方式表达一份心意”。

王履华的老伴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专门请了一个护工照料父亲。当王履华得知护工的儿子考上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还要勤工俭学时,每个学期开学时,她都会多给护工500元,作为他儿子学费的一部分。

王履华有一儿两女,两个女儿经济条件不太好,她们也一度希望父母有限的退休金能够帮助他们。但很快,两个女儿都理解了母亲的做法。在王履华的心里,精神财富才是一个家庭的传承。王履华在遗嘱的最后对子女们写道:“你们要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爱国、爱党、爱家、爱子女,继承我和你们父亲的为人,自立自强,做一个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作风正派的人。

“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邦赤子情”,这是王履华的座右铭,也是她一生的写照。王履华常说:“我很平凡,比我做得好的人很多,你们不用给我评先进。”她用平凡的举动和朴实的语言,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华美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