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6 浏览量: 次 来源:
金彩霞,女,江苏南京人,1931年8月出生,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56年6月入党,1983年2月离休。离休前任四川省甘孜县档案局副局长,现任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她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信念永存,思想常新,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特别是离休后,把关心下一代、甘于奉献、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曾获得2015年江苏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四川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南京市首届最美老干部、南京市十九届“南京好市民”、秦淮区优秀共产党员、秦淮区“十佳”老干部、连续5年被评选为区先进离退休干部。
1949年6月南京刚解放不久,18岁的她进入南京市工人政治学校学习,当时的校长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同志。在政治学校,她学的是密码校对专业。3个月的培训之后,她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担任密码校对员。后随大部队挺进大西南,到达四川境内。1957年,她和部分同志奉命集体转业,进入重庆市公安局工作。后来组织上选派她到西南政法学院学习,1961年5月毕业后,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被分配到甘孜县公安局。甘孜县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寒地带,平均海拔在4千米左右,山高路陡,交通非常不便。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作为一名女同志,在高寒地区工作更有诸多不便。凭着一往无前的革命干劲,她工作非常出色,多次被评为先进。期间,因工作需要,先后工作多个岗位。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党的事业为重,做到“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组织上安排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从不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去跟组织上讲条件提要求。
参加革命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讲究吃穿,生活很朴素。她常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富裕了,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那些苦难的日子,能节省的一定要节省,有什么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再去给组织上添麻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能因为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就肆意挥霍,贪图享受。无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离休之后,她都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对国家的钱从不乱花一分,从不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自觉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她要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多年来,她坚持看书读报,及时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她认为,虽然人老了,但思想不能老。只有经常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做到信念永存,思想常新,才能做到离职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才能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离休后,她经常和老伴讨论,现在虽然不在一线工作了,还能为党为人民再做一点什么呢?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现在老了,党对我们“老有所养”,我们更应该“老有所为”。我们都是老党员,只要活着,就要奉献不止,就要力所能及地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人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是在为谁工作,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有很多,没有什么职务、岗位、时间、年龄上的区分,只要心里装着人民,想着人民,任何时候都能为人民服务。
早在十几年前,她和老伴就商量好了,每个月都要节约一部分钱,等将来老了,把它都捐出去,去资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么多年来,即使生活上再困难,他们也没有放弃过。平时只要是遇到有需要资助的困难群众、困难学生,她和老伴也都会积极主动去捐款捐物。汶川大地震、芦山大地震,他们都是第一时间捐款。
2013年,金彩霞通过报社寻找资助了两名家庭特别困难的南大学生,受老人鼓励,这两名学生在校十分用功,表现非常出色,都入了党,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汇报生活学习情况,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从2008年开始,当初“每月省一点钱帮助贫困学子”的约定,金彩霞一直遵守着,虽说已捐助了两名贫困学子,可面对老伴的遗愿,金彩霞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2014年2月,她将多年来节省下来的20万元全部捐赠给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四川籍大学生。南京大学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并以她和老伴的名义设立了“李文成金彩霞助学资金”。20万元只是个起点,“只要我活着,我就会继续向助学金里投入资金。我的所有积蓄,除去基本的生活费和党费外,其余的我将全部捐赠出去。”金老一直履行着自己的承诺。2016年,她又向基金追加了10万元,把它作为党95岁生日的献礼。2018年12月,她继续追加资金20万元,以此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坚定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决心。此后,她持续增加捐资额度,助学资金到已累积55万元。自助学资金建立以来,金彩霞每年应邀参加南大受资助学子毕业典礼。目前已有多名优秀大学生从金老的担当与大爱中感受到了温暖与激励。
当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回答道:“我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图名利,只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回报曾经养育我们多年的四川人民。关心下一代,关爱下一代,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人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中国的未来在他们,民族的希望在他们。如果人人都能正确看待金钱、地位、名利,多献出一份爱心,哪怕是一份微弱的力量,全中国这么多人,汇聚起来,就是一种无比巨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