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百佳党员】莫道桑榆黄昏晚   为霞满天更绚烂
——原南京市经协办副主任冯群

发布时间:2021-09-23    浏览量: 次    来源:

从离休后开始接触榫卯结构,今年已经87岁的他,用了近20年时间来学习、传承和创新榫卯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了“冯氏榫艺”。他就是南京市发改委离休干部、榫卯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群。

离而不休不输劲

冯氏榫艺,是一项继承了我国传统榫卯工艺,发扬了鲁班木艺的一个创新工艺品。他年近九旬,年轻时是政府机关公务员,榫卯竹艺与这职业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冯老有三兄弟,大哥的示范带头给了他巨大的动力,让他与榫卯一见如故,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离休后,他也在家模仿着做了两个榫卯结构的竹狮子,也许冯家血脉里都有这个天赋,没有师傅教,自己学着学着就上手了。走近江湾社区冯氐榫卯工作室,十二生肖、斗牛、斗羊、老鼠偷蛋、青奥会吉祥物、奥运福娃等100多件榫卯精品,形态各异。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给自己离休生活找些乐子,他不喜欢打牌、下棋、遛狗。“我每天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开工,这一屁股坐下去可能是半天,也可能是一天,越难的程序越是要花时间去琢磨。每一件成品得先画好图纸,设计好榫卯,很少出去溜达,与其他离退休人员生活相反,那10多平米的房间就是工作室,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冯老自豪地说,“每当楼道里响起拉锯的声音,邻居便知道有个叫‘冯群’的老人又在琢磨那些他心爱的玩意了”。他老伴形容冯老有时为一个榫卯设计茶不思饭不香,半夜三更,只要在梦里突发奇想,有了灵感,立马起床画好。在冯老看来,冯氏榫艺要有水准,更需要深入思考,留住了传统的民间文化。这门艺术已经深深融入了冯老的血脉,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创新不停步

他退休后,在乐享幸福生活之余,刻苦钻研榫卯竹艺近20年,研发出了一门独特的手艺——“冯氏榫艺”。在不断创新应用传统的明锁的同时,采用了鲁班锁的暗榫结构法,让所做的动物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益智玩具。作品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极具趣味性和艺术价值,不仅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连连,还被评为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2年,他第一次制作成功两个小狮子,2002年至2006年创作制成榫卯竹艺十二生肖,2006年参加南京市文联举办的展览会,第一次获奖,信心倍增。他用南方特有的毛竹做原料,一口气创作了400余件作品,其中,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媒体争相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虎踞龙盘”荣获2010年“南京市虎年民间艺术大展”一等奖;2014年是他制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一个长1.5米、高1.2米、宽0.5米,选用500多块毛竹板,雕琢400多块“榫卯模块”和200多付“榫头”的作品“龙舟游迎青奥——十二生肖戏龙舟”荣获“荣誉大奖”,被青奥博物馆征集收藏,作为展品永久展出。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冯老又通过近两年的构思和探索,模仿郑和下西洋的船型设计,创作出了新作品“壮丽70年——十二生肖戏龙舟”,作品可装可拆,亦可把玩,妙在其中,极具趣味性和艺术价值。

始终守望不放弃

让“榫卯工艺”走出去,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作为榫卯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冯氏兄弟创作的冯氏榫艺——鲁班暗榫动物造型工艺品,在全国已颇有名气。近年来他始终致力于义务宣传我国榫卯结构传统文化和榫卯工艺事业。2019年,建邺区政府、江湾社区联合双语杂志,通过“拙木成器,大美榫卯”系列活动, 开展“走进非遗、探索榫卯奥秘”、“拙木成器、探索榫卯技艺”、“大美榫卯、爱上非遗”等专题讲座,让榫卯竹艺走进社区走进课堂,为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和外籍人士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榫卯结构,让大家了解中国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利用假期为学生夏令营活动授课,被授予“建邺区校外辅导员”称号,冯老也被评为“建邺区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但由于学习这门技艺的道路寂寞又艰辛,冯老一直思索如何将榫卯作品变成产品,真正实现产业化,永葆生机和活力。201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冯氏榫艺”研发中心成立大会,得到了北京市传统工艺专家组的好评。他最大的心愿能够寻找到一批“冯氏榫卯”工艺传承人,让榫卯结构文化和榫卯工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