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全省第二届老干部志愿服务“最美系列”事迹简介(一)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量: 次    来源:

近年来,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群众所思所盼,踊跃参加“银发生辉·银龄行动”,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精神感人的先进典型,受到了广泛赞誉。经过各级各单位遴选推荐和综合评审,共推选产生20名全省第二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10个“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和10个“最佳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为组织引导老同志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泛宣传老干部发挥作用感人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将他们的事迹和经验简要摘录,供全省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广大老同志学习借鉴。

全省第二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

服务“三农”不停步   乡村振兴再出发

余炜,男,195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南京市溧水区科技局原局长。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溧水杨梅专业技术协会,建立5个生产基地,为发展青梅、黑莓、蓝莓、草莓、杨梅“五梅(莓)”作出了贡献。积极引荐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共建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把昔日“荒山坡”发展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村,助力革命老区实现脱贫。发挥传帮带作用,扶持一批青年农民创业并成为科技兴农领军人物,带动农户走上致富路。倡导建立“南京国家农高区亚夫工作室”,推广应用赵亚夫的经验模式。担任区“银发科技团”团长,带领老同志为基层送科技服务,近三年引进新品种30多个,推广先进技术10多项。获评“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个人”、南京市第三届“最美老干部”等称号。

奋力贡献余热   服务科技创新 

王良斌,男,194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无锡市原南泉镇科协副主席,从事科技管理工作30余年。退休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义务为多家企业担任顾问,牵头建立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500多名知名院士、教授、高工、学者的专家名录库,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帮助10多家企业建立厂级研究机构,引进大学生150余人。志愿开展科技人员业务培训,指导帮助130余名科技人员申报技术职称。帮助企业申报各类专利160余件,推进专利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多年来,他始终把“科技难事,必做于易;科技大事,必做于细”作为座右铭,积极宣传“创新品牌当明星”科技创新理念,多次被评为全国、江苏省和无锡市老科协先进个人。

英魂忠骨的守护者

张捍华,男,192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沛县张寨中学原校长。从1995年开始义务看守烈士陵园至今,每天坚持清理杂草、擦洗墓碑,接待祭扫人群、进行宣讲教育。守护烈士陵园28年来,寒来暑往不间断,每年接待受教育单位近百个,声情并茂地给大家讲述亲眼目睹的抗日激战,缅怀抗日英雄;同时组织15名老同志组建“春晖银发”党史宣讲团,进机关、进学校、进村居,讲党史、话党情,传承红色精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和省市媒体报道了张捍华义务守护烈士陵园28年的事迹。张捍华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诚实守信好人”、江苏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诚实守信模范。

十年心血苦耕耘  换来三百家庭美

周纪龙,男,195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春江社区原党总支书记。2013年退休后,牵头创办了新北区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目前有19个工作室,覆盖全区所有镇(街道)。他坚持“扶贫与扶志”精准助残,变“包下来”为“扶一把”,让残疾人从社会服务的“受益者”变成提供者,改善经济生活条件,找到人生价值。工作室从最初帮扶15名残疾人,到帮助306名残疾员工实现就近就业。2022年,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实现工资收入350万元,人均年收入一万多元。周纪龙创建的助残模式获得江苏省残联认可,并予以推广。先后获得“2017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笔耕不辍颂党恩   赤旗丹心扬新风

程秋生,男,193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51年7月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参军入伍,退休前任苏州市计生协会副会长,退休后积极参加胥虹社区公益活动,宣讲红色经典故事,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每年坚持为周边社区、学校等上党课,是多所小学的“关心下一代”校外辅导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连续9年参与社区“暖冬行动”,坚持为生活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以身作则参与垃圾分类等工作;运用散文、诗歌、议论文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在人民日报、苏州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笔缘人生》《醉笔东吴》等作品。先后被表彰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苏州70位优秀人物、2021年度“姑苏区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情系法治献余热   悉心关爱育青禾

纪珍,女,196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昆山市人民法院少年庭原庭长。从事审判工作30年,有近一半的时间进行涉少审判工作,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有着特别的关注和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她实现了从法官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成立“纪妈妈青少年关爱中心”,担任昆山市关心下一代纪珍工作站站长,充分利用司法工作平台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她耐心倾听青少年心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处理各类校园纠纷,推动“依法治校”建设,协助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余场、模拟法庭演出30余场,3万余人接受教育。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以我心乐邻里

王瑞华,男,194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退休后,牵头成立南通市崇川区北郭社区党群志愿服务队,为小区居民提供“类物业”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小区环境突击整治行动,先后组织40多次大规模集中志愿劳动,最多时60多人同时参加,为改善小区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建设小区阅览室、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大力开展爱党爱国宣传教育活动。成立小区应急服务队,结对帮扶20多位高龄、体弱和空巢老人,及时为群众解决水电维修等难题。积极申报区、街道公益创投项目,翻修小区大门,增添楼道灭火器、视频监控等安全设施。牵头成立小区邻里党支部,选举邻里理事会和楼道长,制定民主议事规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不断健全小区自治管理体制。被评为南通市“学雷锋”优秀志愿者。

热血铸初心   银发展风采

柳亚西,男,1955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海安市南莫镇原司法助理。退休后,他志愿担任高凤英烈士纪念馆“全天候”专职宣讲员,通过走访知情人、查阅党史资料、搜集展陈物品等方式,宣讲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先后宣讲3600多场次,受众达200多万人次。从事基层司法工作28年,普法足迹遍布村居、校园、企业,义务普法98场,利用广播会、手机微信群、QQ群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覆盖群众3000多人次,成功调解矛盾30余起,是老百姓公认的“金牌调解师”。作为防疫卫士,助力15轮全员核酸检测,为2000多名村民筑牢安全屏障。作为党建指导员,积极联系结对企业,助力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他的家庭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家庭”,本人荣获海安市“五星级”红枫志愿者、第二届最美普法人、老干部党史宣讲先进个人、红枫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银辉,在艺术奉献中闪亮

董自伦,男,195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连云港市民政局原工会主席,国家二级作曲、国家二级编剧。多年来,一直热心参加志愿服务,特别是退休以后,不断发挥余热,运用自身艺术专长,积极献身志愿服务活动,心系军营,始终装着最可爱的人;情牵老区,把欢笑送给鳏寡老人;名师带徒,培育发展爱心团队。个人投入经费30余万元,创作文艺作品1600余件,获奖300余件,即便在患癌症手术后,依然热情高涨,让银辉在艺术奉献中闪亮,得到广大老同志和群众的热情称赞。荣获“中国曲艺之乡优秀基层曲艺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工会工作者”、连云港市“艺术拥军模范”、连云港市先进文化进万家工作者等称号。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山野里走来的作曲家》;《银潮》杂志刊登《董自伦:为港城拥军爱民讴歌》长篇通讯。

坚守初心使命   永葆党员本色

高俊生,男,1955年7月出生,淮安市淮安区信访局党组原副书记。他46年党龄,是一位扎根基层42年的“老信访”。退休后积极开展“和善”行动,与5个社区党建结盟,助力基层综合治理,打造“5个党建工作室”、选树12名“党员中心户”、培育36个“党员之家示范户”。积极推进“三老三新”项目,带动培养22名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岗位;建立“联系户制度”,进社区下访接待“月例日制”;建立周一信访接待大厅接访制,多年来,接待上访群众千余人次,现场解决上访诉求80余起。退休后担任区委“党建指导员”,指导成立的渔业村“红船党支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先进典型,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