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南通海门:“老杨工作坊”汇聚助农发展“银动能”

发布时间:2023-05-08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于2021年成立“老杨工作坊”,聘请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区老科协副会长杨洪兴担任工作坊负责人,四甲镇原农技站长梁志斌担任坊员,着力发挥好两位农业领域“银发人才”的资源优势、智力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助力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振兴,为四甲镇农业和农业企业送技术、送知识。

跑出助农发展“加速度”。杨洪兴充分发挥在农业领域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四甲镇农业招商引资。他不顾年龄大、体质差,三到泗阳、四上上海,成功引进两个上海农业企业落户四甲,进行稻米、蔬菜生产。为帮助企业发展,他还为水稻种植企业策划了“蛙声依旧稻法自然”四甲好大米品牌宣传活动,为养羊合作社推进羊产业、打响羊文化品牌提供策划与指导,为江苏中宝有限公司引进一个糯玉米新品种、一个日本大白皮蚕豆品种,并积极为企业争取到农业产业化项目用于100多万元陈旧设备的改造。

绘就助农发展“规划图”。四甲的农业、农业品种、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具有显著特点,既有通东文化的深厚传统,又有沙地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甲镇决定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展销中心。在筹建过程中,先期邀请外地的几家规划设计单位做概念性规划设计,但都因不接地气、不切实际而被否定。关键时刻,“老杨工作坊”迎难而上,依托对四甲农业、农产品、农业产业链、农耕文化的深刻了解,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拿出了全套设计方案,包括上万字文字材料,其中核心部分“四甲好产品鲜天下”“四甲好大米香天下”和四甲农耕文化的文案设计,领导、专家们纷纷点赞。四甲农业产业联盟中心将为四甲现代农业再出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四甲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凝聚助农发展“银智慧”。杨洪兴在农业领域工作将近40年,先后在中国“种子”“当代农业”“种子世界”“种子科技”等十多个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得南通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二十多项。他热爱农业,退休后担任区老科协任副会长,兢兢业业奋斗在农业农村一线。他长期专注于农业农村政策的研究,对海门本土的农耕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山羊文化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近年来,单独出版《新鲜海门》,联合出版《千年海门,一品山羊》2册、《海门人的精明》。2022年3月,“老杨工作坊”开展“我看乡村振兴新成果”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四甲镇农经站退休老同志围绕“如何壮大四甲集体经济”,在农业资源转化、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献策,6条有效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

推动助农发展“传帮带”。哪里有需要,“老杨工作坊”这面旗帜就在哪里。杨洪兴积极帮助四甲红杉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业务上的难题,从最基本的文字材料,到项目申报、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到生产销售阶段,给予了全方面指导。杨洪兴、梁志斌定期前往繁荣羊业、大胡子养羊合作社调研,指导推进山羊规模化屠宰、山羊肉品牌化销售。“蛙声依旧稻法自然”是杨洪兴为四甲好大米策划的口号,为生产出真正的四甲好大米,“老杨工作坊”成员陪同区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在稻田间进行土壤取样,送至南京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帮助落实含硒肥料,有针对性的生产富硒有机大米,并设计出好大米商标及包装,联系落实有资质的稻米加工企业两家进行稻米的烘干、包装工作。在水稻生长期间陪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稻米整个生长过程绿色有机、安全、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