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3 浏览量: 次 来源:启东市委老干部局
他是司法行政的“老伙计”,是百姓眼中的“知心人”,也是基层调解的“领路人”。“谁家有事解决不了,找他准能解决好。”这是村民对他的评价。他就是启东市合作镇“袁”法议事工作室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明白人袁必超。本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总是闲不下来,“只要百姓看得起,一门心思干到底”,袁必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凭着一腔正义守护一方安宁,袁必超先后获评2020年江苏省优秀调解员、启东市2020-2021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只要百姓看得起,一门心思干到底。”退休前,袁必超在合作镇经发办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深入企业一线,接触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工作经验。2013年,临近退休的袁必超被调任至政法办从事调解工作,作为调解领域的“新人”,加上对经发工作的热爱,袁必超畏难过、推辞过。“领导让我两头坐,但调解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坐着坐着我就整天泡在群众中间、扎在矛盾一线,我的工作重心就变成了调解,而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份事业。”2018年,袁必超退休了,但他的调解事业并未停止,他来到单位主动请缨,继续着他热爱并擅长的调解工作。家人也曾苦口婆心劝说:“调解是个苦差事,有做不尽的琐事、难事和麻烦事,年事已高就别再参与了。”但袁必超“一根筋”地认为,只有群众有需要就要一直干下去。就这样,在合作镇遇到了邻里纠纷、用工纠纷、合同纠纷,大家一定会想到老袁,只因他懂法讲理、为人谦和、办事牢靠。
“这些锦旗卖不到钱,但钱也买不到。”“袁”法议事工作室是合作镇践行新时代乡村特色“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和丰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新路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室里办公设施、上墙制度、宣传资料等一应俱全,而最为醒目的就是墙上那层层叠叠的锦旗。“这些锦旗卖不到钱,但钱也买不到。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件被认可的案件,这几年收了有60多面,这是合作镇人民对我们工作室最大的认可,也是我这个老头子再干下去的动力。”今年,袁必超65岁了,但他仍像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忘我的工作状态。常年奔走于乡间田野、工厂车间、村居民舍的他,脚底早已磨起了厚厚的老茧,24小时开机的手机也变成了村民热线。
“坐上小板凳,老百姓和我的关系就拉近了。”2018年,在涉杨桥村办公场所使用权合同的300万赔偿款纠纷的调解中,他从合同效力和公正公平方面论证法律观点,通过调解,最终双方当场以3万元赔偿款化解纠纷。2022年,二效镇村彩钢棚顶拆除过程中,导致人员意外死亡,引发社会矛盾,他不怕“烫手山芋”,及时赶赴事发地点疏散围观群众、劝导死者亲属,有效控制了现场局面,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提到调解工作心得,袁必超说:“坐上小板凳,说说心里话,老百姓和我的关系就拉近了,他们的心啊就能慢慢舒畅。”袁必超在近十年的调解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26”工作法,通过视频讲堂、师徒结对,跟班学习,集中宣讲等26种形式,有效化解了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后来“26”工作法也在合作镇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担任调解员以来,袁必超共接手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约2000余件,有效解决基层重案、难案、旧案约80余件。
“青蓝结对,让青年人有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近几年,袁必超成为了合作镇法律明白人,他将调解经验、“26”工作法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普法宣传,并传授给年轻人。特别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时常带着他们一起前往调解现场,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练就本领。合作镇曹家镇村的支部书记陈丽丝是“老袁”的第一任徒弟。“一开始和群众打交道,总是不在状态,融不到其中。”刚接触调解工作,陈丽丝坦言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难题。袁必超是个严师,在调解结束后总是让陈丽丝及时复盘,谈谈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通过学习领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经过两年学习,陈丽丝积攒了不少经验,如今处理起纠纷就得心应手多了。2022年,通过和袁必超跟班学习后,她被组织安排到纠纷较多的镇区村曹家镇村担任村委书记。“跟着师傅学习的两年,我不断拓宽调解思路,转变调解理念,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了不少。如今我在曹家镇担任主要职务,遇到老百姓的问题,信心更足了。”陈丽丝说。激活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言传身教很重要。袁必超就这样,扎根乡土调解工作,深爱着他的调解事业,在培养年轻力量上不遗余力,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与年轻人一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