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浏览量: 次 来源:灌南县委老干部局
入党45年,从事文化工作55年,书写“人间烟火”,培养“文化人才”,倡导“走乡间路,唱农字歌”,倾其一生坚守追寻创造文化之美,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彩华章。他,就是今年己78岁、连云港市百佳离退休干部殷红坚。
殷红坚1968年从南京师范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与当时被誉为“常州108将”的苏南支援者们一起,投身到灌南经济、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退休前曾担任灌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副研究员。他是省作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灌南县语言文字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
耄耋老人,笔耕不辍。作为党员干部,退休后心理落差大,如何调整心态,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是关键。殷红坚一直坚守对文化之美的向往和热爱,坚持岗位不在组织在、职务不在初心在、工作不在斗志在的理念,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坚守银发先锋新阵地,孜孜不倦地绽放着自己的艺术之光、文化之美。
一颗初心践行使命担当
回顾殷红坚的创作之路,文化之美贯穿始终。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以“采访美、报道美”为工作的根本宗旨。撰写田楼长篇通讯《兽医》刊登于《淮海报》1-4版,在十三个市县掀起学习热潮,登上《新华日报》通栏标题。在从事媒体宣传工作时,致力于“发现美、宣传美”。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事迹最早报道发现在殷红坚的《开山探奇》中。在转到文化创作工作后,进入了“追求美、创造美”的新天地。他创作的小说、散文、曲艺、戏曲等作品,分别获得人民文学、海洋文化等奖项,如《私与公的文化咏叹》《文化的蓝色本源》《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三论”,《风流大潮河》《最美的年华》等五部长篇小说,《甘裳讼》《刘娥罢殿》等大戏近十部,其中有五部在退休后完成,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创作地方文化读本《海西文化》献礼县庆60周年,《海岛红娘子》获得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文学散文类优胜奖,《山观音,心观音》获得第四届中国观音山杯优秀奖,《社会转型与文化传承》一文编入《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术专场论文集》,创作《最美的年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反应了一代人对毛主席的敬爱。方言小说《风流大潮河》完成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一位白发苍苍的亲历者登门拜访表示感谢,文中感人的记述引起许多唏嘘嗟叹。
在退休后,他不止一次说起,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以及为党书写荣誉的渴望。为创作50年代末108名支援灌南建设常州干部经历的纪实文学作品《灌南记忆,常州一百零八将》,殷红坚全程参与决策、策划、改版、编纂目录等,不遗余力、全力而为。成书后,这本书送到当年支援灌南的战友们手中,有一位已在弥留之际,听说这是党组织写给他们的书,说:“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组织还记得我们。”不久这位老将便辞世了。殷红坚听说后心中感动,认为老将们对党铭记的动容和感念,便是他辛苦创作后最好的回报。《灌南记忆 常州一百零八将》代表着党组织对老党员老干部的铭记与关怀,殷红坚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的使命担当。
一部《党旗》唱响大江南北
退休后,殷红坚继续坚持锤炼党性,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对党的感情也愈加浓烈炽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想到“离退休干部也要发挥新作为”,他创作三部红色淮海戏《党课》《党旗》《党费》,打造灌南离退休干部“党建三重奏”文化品牌,一部《党旗》自此唱遍大江南北,多次在连云港及常州等地建党百年庆典中上演。殷红坚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文艺演出,在家乡常州魏村由孝都小学的学生出演。演出时正下着蒙蒙细雨,年近80的殷红坚悄悄来到乡亲中间,与他们一同观看台上一张张年轻面孔,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淮海戏腔歌颂党的故事。殷红坚在提及这场表演时感慨道:“写作时人民在我心里,演出时我在人民当中。作为老党员,我的价值和热情就在于触动更多的年轻人,鼓励他们接续奋斗,书写自己的红色青春。”
一份坚守庚续薪火相传
作为党培养的文艺战士,殷红坚始终铭记和践行要为未来、为青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有限的人生里分秒必争的追求美、创造美。殷红坚将年轻人的未来视同己任,并非虚言而已。《溧阳报》主编因殷红坚帮忙修改一篇报道,在新华日报刊登后树立了写作信心,走上新闻工作者之路。在灌南县文学界,殷红坚桃李满园,很多读过他文章的文学爱好者给他写信,给他打电话,他都一一回复,从不怠慢。灌南五张文化名片之一孙志忠,年轻时也得到过他悉心的指导。文学爱好者王加京在《拥抱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一文中,深情回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备受恩师殷红坚鼓励的一幕幕,感叹老人家生命力的顽强和韧性。
坚持美人之美,收获美美与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殷红坚一辈子从事发掘文化之美,他坦率地说自己只是“爱美的小老头”,在创造、发现文化之美的过程中,同时也收获了美。老将功成,更待来者。殷红坚对美的崇尚无声影响着身边人,滋养了父慈子孝、笙磬同音的“爱美”家风。崇尚美的心灵将随着灌南年轻文化人的新老交替而传承延续,由殷红坚等老党员们燃起的炉火,火光辉映,久久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