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南通市崇川区文化志愿者吴更生:讲述老街故事

发布时间:2023-09-13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崇川区委老干部局

“先有天宁寺、后有通州城。寺街的存在应有1100多年的历史……”在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巷子中,头发花白的六桥文化社副社长吴更生又开始了寺街历史的讲解。近段时间以来,由濠阳社区党委牵头开展的“走进寺街”历史寻访活动中,年逾七旬的老干部吴更生主动担任文化志愿者、义务讲解员,带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师生走进阡陌小巷,讲述寺街的前世今生。

躬耕不辍 讲述身边的老街故事

“寺街51号这里原来是南通第一所民办小学——养正小学,我小时候就在这里上过学,这里也是华王庙的旧址,供奉的是华佗等中国的历代名医,这样的庙在中国非常少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吴更生的带领下,回顾历史的点滴,领略老街的韵味,从而对寺街这一南通历史文化的根脉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尽管吴更生年事已高,但每当有人请他去讲解,他总是乐此不疲。一次,有位学校老师大老远慕名前来请他为班级的学生做寺街寻访的讲解,他不顾身体的不适,欣然答应下来,一场讲解下来他的嗓子已经沙哑失声。每一次的寺街历史寻访活动,吴更生从不缺席。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有二十多个班级、上千名师生走进寺街,感受南通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持之以恒 做老街方言的传承者

“老街居民所说的方言词汇丰富、发音特别,据说有七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说的一口普通话,已经不太会说方言了。但方言是老街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凝聚着老街独特的情感记忆,是家乡的声音,是最亲切的母语,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传承老街历史,需要保护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世界母语日,吴更生都会走进老街附近的校园宣传方言。他风趣幽默的讲解,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渐渐领略了方言的独特魅力。为了让自己的讲解更加准确、细致,他前前后后翻阅了几十本书,将有关方言的内容摘录下来,并进行了整理,创作出上万字关于方言的文稿。

 

孜孜不倦 将老街的历史留存下来

吴更生从小在寺街长大,对于这里的每一间屋子、每一条路都非常熟悉。几十年来,他一直都致力于对寺街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寺街的名人掌故如数家珍,是名副其实的“寺街通”。“可以说寺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有故事,寺街中每条巷子的名字都是有典故的,从寺街中也走出了许多的文人、学者、革命家、科学家、演员等,这些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大多得到保存。”

为了将老街的历史留存,吴更生时常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书写下来,给报纸、杂志投稿。为了方便资料的搜集和存储,已经年近七旬的他还自学了电脑,一有空闲就会坐在电脑前慢慢地码字,将脑海中关于寺街的记忆变成一段段鲜活的文字。他认为,对待历史文化必须认真,要下功夫做点实事,这样才不致失传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