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浏览量: 次 来源:启东市委老干部局
蝉声朗朗,夏夜微凉。“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火热的广场舞音乐与热烈的蝉鸣交相辉映,热闹了原本清冷的乡间埭路。这里是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网格员倪伯苍的家,也是村里的网格驿站。
今年76岁的倪伯苍个子不高、笑容和蔼,周边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倪家伯”,比他大一岁的“倪家妈妈”同样是位轻声细语、勤俭朴实的人。就这样一对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村里却有着极高的威望,村民们遇到了烦心事、开心事,总喜欢与老两口分享,“倪家伯”三开间的九路头房子见证了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也尝遍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2012年7月,海复镇网格化管理试点启动,庙基村招募网格员,鉴于倪伯苍在村里的群众基础好、邻里威望高,他顺理成章地成为村里的第一批网格员。一开始,对于网格员这个新鲜事物,倪伯苍有过畏难情绪,用他自己的话说,平时邻里间帮帮忙都是应该的,现在付我6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我倒感觉责任重大。这时候,陈玉兰给倪伯苍吃了一颗定心丸,“你是一名老党员,组织看得起你,你就好好干。我现在身体也好些了,家里的事有我呢。”在陈玉兰的鼓励下,倪伯苍开始学做一名网格员。“以前都是说过做过就算,但现在代表政府部门,办事得有理有据,要讲求工作方法。”为更好地做好矛盾调解,他自购法律书籍,研究法律法条,把艰涩的法规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向村民普及。为更全地掌握民情民意,他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把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摸清摸透。在倪伯苍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陈玉兰耳濡目染,“虽然我文化不高,但听的看的多了,我也时常协助倪伯苍做些工作。”
谈起担任网格员后做的第一件事,夫妻俩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位吃了10年官司的刑满释放人员,回乡后因对生活安排问题不满,天天到村委会闹事要求解决,影响镇村正常工作。倪伯苍深知,只有解决其生计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于是他暗下决定,借10头牛给李某售卖,帮助他生活步入正轨。当时,一头牛有220斤重,一斤7元,总价值15000多元。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倪伯苍一家来说,算是一笔天文数字。要是李某不会做生意,折本了怎么办?要是他不学好,赚了钱又败光了怎么办?这些疑虑倪伯苍都有过。但陈玉兰的格局再次让他佩服,“第一次跟她提起这个想法,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所以我非常尊重她,大事小事我们都会有商有量。”在倪伯苍一家的帮助下,李某从一位三无人员到娶妻生子建房,生活越过越好。
调解工作做久了,两人也不是没有矛盾。“我们俩的矛盾从来不是因为生活琐事,都是因为网格工作的方式方法。”倪伯苍是一个讲理讲法的人,他做调解工作时坚持原则、铁面无私,而陈玉兰认为他这样会得罪人,惹笑一个也会惹哭一个,希望他更委婉、更柔和一点。倪伯苍嘴上说这是和稀泥的做法,但其实他把陈玉兰的话听进去了。
庙基村18组顾红兵老人因儿女赡养问题,兄妹、父子纠纷已有10多年。经过倪伯苍几番做工作,矛盾三方终于同意书面调解。2021年8月11日,倪伯苍去海复镇政府讨论如何撰写调解协议书,回来途中被移动公司网线绊倒,连人带车摔了出去,导致左腿骨折,躺床2个多月。当事人见此情形,心理负担很重,不知要赔多少钱。倪伯苍趁热打铁,叫村书记带着协议书,把三人喊到自己家里,告知他们如履行协议内容,担负起赡养责任,则不要一分赔偿,否则就要他们报销一切费用,两兄妹纷纷承诺会尽好赡养义务。事后,倪伯苍多次回访,经常用“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朴素道理感化顾家兄妹。这次调解,倪伯苍帮助顾红兵一家重修了亲情,可让老伴陈玉兰吃了不少苦。“那是大夏天啊,我只有90多斤,每天要帮他翻身、擦身,扶他上个厕所都要热出几身汗。”在陈玉兰的悉心照料下,74岁的倪伯苍快速恢复,并且如期赴北京参加了202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
如今,倪伯苍已然成为村里的“老娘舅”,而在调解路上始终支持他的陈玉兰,也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倪家妈妈”。2022年,倪伯苍一家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明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五好家庭”。谈到荣誉,倪伯苍则说:“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只要我们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而腼腆的陈玉兰不善表达,只是说了句“我会永远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