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浏览量: 次 来源:淮安市洪泽区委老干部局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这是对洪泽区文旅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员、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的最好诠释。日前,裴安年被授予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称号。他倾情文博,执着坚守,四十年如一日在文博岗位上默默耕耘,把人生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洪泽湖大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累计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28处、文物点237个,被称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江苏好人”等称号。
源于初心热爱,成于刻苦钻研
"勤奋刻苦学习,也可聚沙成塔。"裴安年并非文博科班出身,最初是洪泽蒋坝镇农具厂工人。1983年,洪泽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在文化部门设专人从事文博工作。出于对文博工作的兴趣和热爱,裴安年向时任宣传部文化科科长顾海础写了一封自荐信,就洪泽文物工作现状、文物保护的意义以及本人对文物工作认知、兴趣作了一系列陈述。县领导综合各种因素决定将裴安年调至县文化部门专门从事文博工作。从此,裴安年便和文博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裴安年一边学习文博工作专业知识,一边对各乡镇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他常常背着标本袋,徒步在洪泽的乡间田埂,跑遍了洪泽的犄角旮旯,包括有些本地村民都极少涉足的偏远的荒墩孤滩,都留下了他考古调查的足迹。1984年中秋节是他新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而他却为考古调查行进在乡间田野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裴安年的努力结出了丰硕成果。1991年,他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了《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其中,他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本地人类生活的年代记录向前推进了两千余年,为本地人类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倾情文博事业,传承大湖文化
洪泽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南京博物院分院。2003年,洪泽计划筹建洪泽湖博物馆,裴安年作为资深文博工作者不仅负责人员培训和全县藏品的征集、收藏、整理、建档等工作,还负责老子山片区征集工作。
两年时间里,裴安年先后跑了18趟老子山。一次,他从当地派出所寻获一把大枪,是过去渔民用来打野鸭的,抗战中也打日本人,又名“功臣枪”,他如获至宝,年近50岁的他扛起4米多长的枪,一口气步行几百米远送到船上,搬回馆里。回想往事,裴安年说:"当时既是兴奋更是一种激情,就一鼓作气把大枪扛到了船上,也没觉得累。"2004年,洪泽湖博物馆筹建完成,裴安年是洪泽湖博物馆馆长的不二人选。
70多公里的洪泽湖大堤有着众多不可移动的文物点,石刻遗存更是丰富。为了将大堤上文化遗存一一调查清楚,几十年来,裴安年在洪泽湖大堤巡查了无数次。他不仅记录了洪泽湖大堤每一块碑刻和石刻的位置和内容,还为这些碑刻和石刻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他寻获的1945年淮宝县所立的“保民生安全碑”,填补了红色教育类碑刻的历史空白。
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安年一人制作完成了全部申报文本,并一次性获得通过。他同期制作的洪泽湖大堤记录档案文本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
“1800余年的洪泽湖大堤,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古坝,大堤完好率达到74%,超过世界文化遗产完好率达到70%的门槛”。2009年,在讨论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会议上,裴安年根据多年的考察成果,全面阐述了洪泽湖大堤的文化历史脉络以及与大运河的关系,获得与会专家一致认可。
同年,裴安年编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洪泽县资料汇编》《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等书刊,积极宣传洪泽湖及大堤的各类文化遗存,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充分肯定。最终,洪泽湖大堤作为大运河的重要遗存节点被编入大运河申遗文本。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裴安年整理洪泽湖大堤相关文史资料10万余字,接待国家、省级专家调研考察20余批次。2014年6月,随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成果丰硕,退休依然发光
从事文博工作40年来,裴安年的工作日记多达20多本,记录文字20余万字,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卷》记录着他为洪泽区不可移动文物点出版大量文物考古调查成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裴安年发现了在新形势下乡镇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于是他撰写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一文,他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工作》刊载。
为了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他查阅了大量典籍资料,仅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他就收集了600多篇。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他研究每首诗词的历史背景,并为每篇诗词作了注解。目前,他已将400余篇诗文编辑成册,出版了《千秋诗文洪泽湖》一书。他还将多年来从洪泽湖大堤收集的石刻拓片及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一书。2023年4月,他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他被大家誉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
2014年10月,裴安年到了退休年龄,出于岗位的需要和对文博的热爱,他依然坚守在文博工作一线,区文旅局协助他成立了“裴安年工作室”,供他继续从事相关研究,传承和发扬洪泽湖文化。
"退休的是年龄,没退休的是文博情结。"退休后,他一直保持对文博事业的关注,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文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他转身担任了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并主动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推进文博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洪泽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经常邀请裴安年义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凡有中外专家,国家和省、市领导,院校学者团队来洪泽湖考察,老裴也都亲自上阵讲解。累计接待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领导专家学者18批次。如今,年近七旬的“老裴”仍然通过多种方式继续为深爱的文博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