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金惠华:守望洞庭文脉,甘做方志“苦行僧”

发布时间:2024-08-16    浏览量: 次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委老干部局

青山藏古韵,碧水映人文。位于太湖东岸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名门、望族、古建、轶事、民俗……如同一颗颗珍珠般散落在东山的土地上,在岁月变迁中,有的遗憾蒙尘、有的依旧闪亮。而有一批人,便将这些精华一一采撷而起,不舍昼夜、潜心精琢,点亮了后人的“寻根启智”之路。这便是行走在东山的“苦行僧”——方志人。

由内而外,打通方志工作“任督二脉”

2016年,退休后的金惠华受命踏入方志编纂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崭新领域,任东山镇方志办主任、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作为“半路出家”的方志人,金惠华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他也将几十年来形成的“敢做敢想、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保持了下来。东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在2016年金惠华接手时,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已是71.5岁,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要61岁。“要继续做好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修志工作,明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六年来,金惠华始终把内部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工作之一。经过逐年调整,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降至64.8岁,年龄层次更适宜、文化水平更提高、人员架构更合理。

解决了队伍问题,金惠华还积极向上争取经费和场地。无论是在东山镇东街的紫藤花下,还是在西街的小巷深处,东山镇方志办先后在东山方志名人馆、东山奋进馆进行实体化办公,工作人员编纂有考证、思维有碰撞、成果有展示,工作效率极大提升。此外,金惠华积极向外扩大东山方志“朋友圈”,近年来,发展了历史文化爱好者5名,他们发表了《东山的湾》《东山的巷门》《东山古民居考》等十多篇论文,发现碑刻、石刻十三处,东山闲话(方言)六百多条,有力地支撑了东山方志编纂工作。

执拗而上,解决方志编纂“三大矛盾”

刚一上任,金惠华就遇到了难题。方志编纂工作有它的“执拗”之处:其一是与过往工作经验的矛盾,以前推介旅游时需要锦上添花,方志编纂则要求文风朴实严谨,一字一句锱铢必较,来不得半点夸张;其二是与他人既定认知的矛盾,在编纂镇、村志时,虽有些“口耳相传”的资料,但仍需要多方考证,翻阅“大部头”,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全力还历史原貌,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其三是与方志人身体素质的矛盾,编纂工作量大、复杂,容错率却极低,让这群年近古稀的老人时常感慨:“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面对“三大矛盾”,金惠华也有自己的“执拗”。编纂一本志书通常需要2年多时间。期间,除了伏案疾书,金惠华的身份多次转换:充当“司机”2个月,每天开车带团队前往吴中区档案馆翻阅典籍、整理素材、掌握详实资料,为修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当“会务员”10至15次,在编写完纲目后,金惠华就主持召开“三老”座谈会,邀请老干部、老乡贤、老知识分子坐在一起,抠细节、挖“真相”,记录老专家们的意见,一遍遍地完善、修改;充当“记者”20余次,为充分发挥志书“以史育人”的作用,编纂期间,金惠华还会采访劳动模范、企业家、身边好人等,系统采编代表人物的文字材料;充当“调查员”5至10次,对于没有记录的古桥、古井、古碑、古树等,金惠华翻山越岭、实地走访,让读者透过志书的每字每句,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韵味。整整六年时间,金惠华用他的“执拗”一遍遍重复着这一连串数字。

雄心不减,力争志书领域“全国第一”

2020年9月,江苏省首部全媒体志书《江苏名镇志•东山镇志》出版发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金惠华一改以往修志理念,以最美图书标准,提炼语言文字、提高图片占比、增加视频资料,将17万字的原稿缩减50%。又足足花了2个月的时间,金惠华带领团队泡在了影音资料的“海洋”中,对大量素材进行筛选,最终选录了图片178幅、视频41个,以“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敬业精神打造了这本全新志书。

短短六年多时间,金惠华带领团队相继出版了中国名镇、村志4部,江苏名镇、村志4部,传统镇、村志9部,字数超200万字。目前,东山镇国家级名村志出版数量列全国镇(街道)第一,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省级名村志和传统村志三个层次志书体系全覆盖的镇。

“志书不能放在柜子里”,金惠华多次赴省市区参加志书编纂培训班、阅读分享会,传授编纂经验,推介好书,力争以绵薄之力让方志工作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秋风传捷报,丹桂携佳音,2022年9月,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2022年度全省史志作品质量评定中,苏州市共21部作品被评为优秀成果,为全省大市之冠,吴中区5部作品获奖,数量列全省县(市、区)级第一, 其中东山镇就独占4席。得到这个消息时,金惠华正在东山奋进馆内接待前来参观的访客,他神采奕奕、声音洪亮,讲解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从村书记、文化站书记,到旅游公司工作人员,再到方志办主任、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东山这块土地上,金惠华虽然没有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但他却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退休后的他,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开辟了东山方志编纂的新天地,成绩面前,金惠华仍有心愿,那就是在2025年前,做到东山镇、村两级传统志全覆盖,开全国乡镇修志先河,做全国第一。

年近古稀未伏枥,向洞庭寄深情,千余日夜的伏案疾书200多万字的精心雕琢,成就了东山在乡镇方志领域的翘楚之势,也为洞庭儿女留住了乡愁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