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浏览量: 次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深入挖掘银发人才“富矿”,完善“银发人才库”,打造19个东洲银发人才工作站,持续动员离退休干部党员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让老年高层次人才献计有门、用武有地。
建强银发人才队伍,赋能人才振兴。围绕“银发资源更集中,银发优势更聚焦”工作思路,持续深化“银发人才库”建设,依托区老科协、关工委、老促会等涉老组织,采取“自主申报+支部(协会)推荐+上门聘请”的方式,进一步挖掘遴选政治素质好、关心地方发展、有专业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登记入库、分类建档,实现“银发人才”精准聚集。立足“银发人才库”(银发人才187人、其中“高层次银发人才”36人),打造产业兴农、人才助农、文化育农等东洲银发人才工作站,组织农林、果业、畜牧、粮食等“农字号”部门的退休干部组成乡村振兴“银发人才团”,深入乡镇提供技术指导,在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为结对的驻村第一书记传授经验、指导工作,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帮助乡村因需造“才”。截至目前,已培养“新农人”群体536人,其中悦来镇廷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胜桦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激活银发人才引擎,赋能产业振兴。依托“‘金锄头’服务三农工作总站”“老杨工作坊”等东洲银发人才工作站,将银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企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种植大户与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产业经济体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助力科技创新攻坚克难、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中挖掘老干部优势潜能,激活银发人才“引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速”。截至目前,银发人才已助力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助推发展设施栽培、有机蔬菜、优质粮食、林下经济、高架养羊等新技术20余个,建立创业基地15个,指导打造“蛙声依旧 稻法自然”四甲好大米、海门山羊、沙乌头猪、京海黄鸡等农业产品,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农业老专家们阅历丰富、见识宽广的优势,以“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活动为契机,组织老同志通过调研“问诊”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指导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一村一特”等产业发展,助力悦来镇廷奎村、四甲镇头桥村分别打造蚕桑产业文化展示馆、农业产业联盟博物馆,发展观光休闲特色旅游产业。
搭建银发人才舞台,赋能文化振兴。组建乡村振兴银发“宣传员”队伍,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红色基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五大方面,进农村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宣讲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3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500余人次。盘活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吸纳“寻访烈士村镇里的红色印记”“传播优秀文化理论”等有社会效应、影响广泛的志愿项目,引导银发人才探寻我区红色地名、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乡村文化,在参与文物保护、整理文化资料、书写镇史村史村志和局史等方面贡献银发智慧。目前,已编写《海门烈士地名传》《江海热土上的红色印记》《新鲜海门》《海门粮食生产发展简史》等书籍。组织银发人才开展送教进校园活动,编写了《从小热爱农业科技,长大建设祖国“四化”》《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等学习资料,将农业知识搬进学校;开辟《乡土海门》栏目,弘扬海门乡土文化,传递“银发”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