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量: 次 来源:
周仁甫,192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响水县原周集中学校长、离休干部、抗战老兵,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华余村人。2011年,被盐城市委组织部授予“四好”离休干部称号;2015年,当选为“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2017年,被盐城市文明委评为第五届盐城市道德模范;今年7月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英勇抗战,不畏牺牲不辱使命
谈起当年打鬼子、打伪军的经历,周仁甫老人心潮澎湃。1943年,日本鬼子被打到响水口,还不死心,还派突击队到佑东村来搞突击。当时周仁甫在佑东村当乡长,组织民兵进行伏击。有一天夜里,民兵发现前方有敌人,由于没有洋枪,只有土大炮和扫帚炮,看到敌人上来,火枪手心里有点胆寒,不敢上火,在这种情况下,周仁甫作为乡长,别人不来,就自己来。实际上他也是新手,没有打仗经验,用嘴一吹,脸被沾上枪药,把帽子都扑掉了,现在脸上还保留枪药珠子,有好多黑点子在脸上,这是他至今很难忘记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投降,大家都很高兴,日本投降以后,伪军还存在,陈家港伪军经常出来骚扰百姓,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来了大批敌人,把五连和民兵包围,周仁甫所在的连队利用地形迎击敌人,敌人上来就把他们打下去,敌人冲锋,他们撤退,就这样拉锯式的战斗,坚持了一天,直到太阳落山,周仁甫他们成功阻止了敌人前进,五连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谈起这段打伪军的经历周仁甫老人也印象十分深刻。
勤恳朴实 ,传承红色文化
周仁甫离休后,“对党的心意”一直没变。1995年,周仁甫将工资改革一次性补发的1008元,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悉数交给党组织;2003年,老人再次交纳特殊党费1088元;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老人再次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
为了教育下一代不忘战争的痛苦,周仁甫同志自费1万多元,修建了一座“再思亭”。他说:“建这个亭子,就是为了缅怀战友,教育大家不忘本。”建亭用的水泥都是他一点点背上屋顶的。2017年,他又自费在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校园内建了一座“爱军亭”,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2019年,他又自费2万元在响水县中心小学建起了一座“爱国亭”等等。如今,由周仁甫捐建的“爱军亭”“爱国亭”“好人亭”等多达9处。
为留住红色记忆,周仁甫把余热奉献给“教育传承”。从教育岗位退休后,他义无反顾投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他多次前往阜宁、响水、连云港市灌云等县的乡镇中小学,义务宣讲革命故事百余场次。他带着自备的小锣鼓、写满宣讲重点的五颜六色的布缎,四处奔波,乐此不疲,他总是说:“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很高兴。”
慷慨“捐躯”,欲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
2016年5月8日,周仁甫在子女的陪同下,到响水县红十字会签订了《中国遗体器官捐献同意书》,表示去世后他的遗体捐给国家搞科研,眼角膜器官帮他人重见光明、延续生命。
入土为安,一直是众多中国人对待后事的传统观念。周仁甫却思想开明,信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有意义,死不占地”的理念。“我们有6个人一起参加革命,他们都牺牲了,现在就剩下了我,我要感恩党和人民,把我自己捐出去,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这样心里就更坦然,没有任何挂念了,因为这样就能完全做到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坦荡可敬,同时他的生命也将在百年之后通过器官传递得以延续。
爱心持续,捐资助学拿出34万元
周仁甫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到张集、滨海、盐城等地方做干部。1958年,他负责筹建射阳县六垛中学,后来相继担任了射阳县六垛、千秋和响水县运河、周集等四个中学的校长,教书育人,一干多年。
离休后,自己生活非常简朴,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但他对教育却格外热心。在周仁甫保存的一本封面破旧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内页粘贴着各种收条、凭证、发票56张,金额少则百元,多则千元万元不等。响水县运河中学“收到周仁甫老校长助学金壹万元整”;周集实验学校“收到周仁甫校长捐建凉亭款壹万元整、捐书款柒佰元整”;2016年7月12日汇给“盐都区学富镇教师公寓杨飞、胡红梅(夫妇)壹仟元整”,汇款人周仁甫附言:不声张,祝早日康复……自2005年捐出第一笔款项后,多年来周仁甫坚持不间断地捐款,助学、济困,援助汶川、玉树、鲁甸、阜宁等灾区,至今共捐出34万元。
“我入党76年了,76年间,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深感党的伟大,对党的信仰更加坚定。”周仁甫充满深情地表示,作为一名党员、离休干部、退役军人,决不能辜负党多年来的培育之恩,要与时俱进,发挥余热,全力支持党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老人以道德的坚守诠释着盐阜革命老区人民朴实无华的天性,用无私的奉献构筑起爱的地标,用善的情怀激荡起温馨的暖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入党誓言,诠释着“诗意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