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 次 来源:
2020年8月28日,在如东县马塘中学,“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将3万元助学金,发给大一新生和升入高三的20名贫困学生。这样的捐助活动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基金会成立以来,已筹集和发放爱心助学金130余万元,举办集中发放助学金活动72次,累计300余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马塘中学退休教师杨光源是“夕阳红助学基金会”的创始人。2007年,他在走访中发现马塘中学有部分学生家境贫寒,面临辍学的危险。他感到“揪心”,觉得不应该让孩子们因贫困而失学。受全国妇联“春蕾计划”的启发,他希望也能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当时他是马塘中学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在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得到48名退休教师的回应,于是,“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应运而生。第一次捐款,就筹集到了1920元,这是“基金会”的第一笔资金。之后,基金会不断壮大,现在已有会员13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学校的退休教职工,年龄最大者已经90多岁。
为了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基金会的老同志常常不辞辛苦地走乡串村,到学生家里调查核实,十多年来,他们走遍了如东14个镇区、100多个村组,行程一万多里,走访200多个学生家庭,为30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了详实的帮扶档案。
徐先宇的父亲患肺癌三年,看病花光了积蓄,家庭经济拮据,徐先宇意志消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基金会的老同志一方面在经济上资助他,另一方面在思想上耐心开导他,鼓励他走出逆境,振作精神。2016年,小徐考取南通大学,会员们又帮他筹集了4万多元的资助金,让他安心在大学学习。韩露露的父亲2017年去世,智障的母亲需要人照料,70多岁的祖母又患有肺梗,全家靠低保度日。老同志们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不仅送钱、送物,还鼓励露露勤奋学习改变命运。今年高考,徐海燕考上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她从高一开始就得到基金会的帮助。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基金会再次向她发放助学金。徐海燕说,基金会的捐款不但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还给我以精神上的激励,这种精神力量会一直推动我前进。
杨光源腰椎间盘突出,每走200米左右就必须停下来歇一会儿。可每次去贫困学生家中走访,他都咬牙坚持。杨光源说,每个贫困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环境。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经济资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慰与鼓励。哪怕到孩子家里,对孩子和家长说上一句暖心的话,他都会感到欣慰。姜顾宁的父亲10多年前遭遇车祸,高位瘫痪,长期卧床不起,14岁的姜顾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可父亲褥疮感染没钱住院,刚读初一的他,学费、生活费也没有着落。杨光源和老同志们上门慰问,捎去衣服、送上助学金,至今已经连续帮扶了6年。村民孙国良、张秀梅夫妇都患上了癌症,儿子孙新新考取南京工程学院,交不起学费。杨光源带领基金会的老同志到医院看望孙国良夫妇,大家凑钱给夫妇俩治病,基金会资助孙新新完成大学学业,直至走上工作岗位。
“夕阳红助学基金会”老同志们的助学行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善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江苏三润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爱梅、江苏高仁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军听说基金会的事迹后,分别向基金会捐资25万元和7万元。爱心人士钱立群、虞建东夫妇向基金会捐款5万元。赵龙是个15岁的中学生,奶奶是基金会成员,基金会组织捐款,每次他都要捐出100元压岁钱。
基金会账本显示:2007—2010年,225人捐了34076元;2011—2012年,195人捐了54720元;2013年,130人捐了67896元;2014年,102人捐了56370元;2015年,196人捐了95550元;2016年,120人捐了149200元;2017年,380人捐了289980元……
一个个数字代表着一颗颗爱心,杨光源希望基金会能传递一种“大爱”。四川汶川、芦山和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盐城阜宁、射阳等地突遭龙卷风、冰雹袭击,基金会的老同志都组织捐款,先后累计捐资6万多元用于灾区重建学校。今年疫情期间,基金会又在第一时间向武汉捐款1万元。
“我希望基金会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能生根发芽,最后长成‘爱’的参天大树。”杨光源说。有不少受过资助的孩子通过微信一直和他保持联系,他们对基金会的爷爷奶奶充满感激之情,表示一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书的喻晓燕的养父和奶奶都是残疾人。基金会从她上小学时开始帮扶,她考取大学后基金会又积极争取社会援助,为她筹集了十多万元助学款。可当喻晓燕知道大学减免了自己的学费后,主动提出将善款分给其他贫困学生,并表示以后有了经济能力一定会回馈社会。
2017年,“夕阳红助学基金会”被评为“感动南通?教育群体”;2018年,又荣获“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奉献奖”。各级各类媒体对基金会报道200多次。
面对荣誉,基金会的老同志们异常平静。杨光源是烈士后代,父亲牺牲时,他才6岁,靠政府每月发放的5元助学金,他读完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还被政府派到扬州师范学习,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和其他老同志一样,对党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或许就是杨光源以及基金会的其他老同志矢志不渝,倾心助学的内在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