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典型

你的位置: 首页-银发典型

【百佳党员】笔墨春秋不辍   党心谱我华章
——徐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室原主任王华超

发布时间:2021-10-22    浏览量: 次    来源:

王华超,1950年2月生,1979年入党,2010年退休。曾任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徐报记者张瑾在一篇专访文章中写道:推广全民阅读,已成为王华超日常中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觉。书痴、读书达人、著书狂人是媒体记者及身边亲友送他的名号;家中藏书近万册、退休10年著书15部,不能不让众人惊羡。王华超退休后于2014年担任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2016年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2018年被聘为书香徐州形象大使……他的这些与书相关的新身份和头衔在大家看来都是实至名归,然而他自己并不重其名,而是将之看作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

记者还在《讲好徐州的“一堂好课”》一文中介绍:打造书香机关,请读书人讲读书故事,点燃了机关人的读书热情,成为徐州市市县机关干部的一道学习风景。主讲人王华超以名家沈鹏写给他的题赠“忙时要读书”规范自己,讲述本人一直坚守了50余年的黎明即起的读书习惯。每天早起两三个小时,加上节假日,每年可得1000小时,10年可得一万小时,50年可得5万小时。5万小时,让他在报刊上收获了近3000篇短文,收获了46部书。新华社对他的书发过专电,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对他做过专访,红旗出版社曾对他的5部书做过重点推荐,特别是对《仰望星空》一书写下如此的推荐之言:“《仰望星空》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青少年认真学习、思考的重要读物”。

徐报融媒记者陆铭在采访王华超任职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七年来的坚持,特意用“风生水起、精彩多多”形容“书香徐州”建设,并称其“引领了一个地方的读书风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学习氛围”。而“引领”和“影响”的实现,源于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七年来一直坚持每年“一书、一讲、一系列”的工作实绩。

“一书”指的是以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名义,一年出版一本笔记体的书。《与智慧同行》于2014年编,《与书香共舞》为2015年编,《与好书相伴》已连出5本,为2016年至2020年编,2021年将推出第六卷,现第一稿清样已出,此书收入30多篇庆祝建党百年的短论,一篇两万字的讲稿。除此之外,2020年还与市机关工委合作编写了《读书是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一书。七年来共出书10部,每书432页,放到书架上已是一道风景。

“一讲”是指充分利用云龙书院这个在徐州有着重大影响的宣讲平台,每稿都要作半年的准备,意在每讲都有很好的社会影响。今年4月4日在云龙书院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中,由王华超主讲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立意高远,声情并茂。云龙书院常务副院长李靖听后赞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讲得非常好!”党史学者赵本宇点评:“纵述历史,揽百年脉络于一瞬;横陈红色故事,熔百年风华于一炉。洗耳聆听,如吮春雨,如沐春风”。

“一系列”指的是用好《徐州日报》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以文泊月、书香徐州、时鸣春涧、淘金老人化名写作的与读书相关的短文短论千篇以上,有些文章产生了很好地社会效应。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全民阅读》《读书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去年的《读书让我们拥有希望的春天》,今年的《讲好党的风雨路上的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读史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关于“读”,王华超在《苦心孤诣 学以强信》文章中这样写道:坚守信仰离不开理论武装和理论坚定。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真信的基础是真懂,只有立学为先,苦心孤诣,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以强信”。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会议在今年的二月份,而王华超同志对党史的自觉学习从去年的七八月份就已经开始了,他有意选读了五卷本《中国共产党通史》、十卷本《领袖毛泽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了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故事》等。到今年五月份,已写作党史学习心得文章40余篇,其他方面的文章近60篇。王华超同志通过大量的党史资料的学习,从他的心地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无限风光,常激动不已,感动得泪流满面。

关于“写和讲”,王华超是这样说的:读书多在散步后,写作需趁早起。退休后的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每当形势需要时,他都会毅然以笔作枪,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冲锋陷阵。抗疫期间,有40多篇正能量短文在《徐州日报》刊发,在网络传播,点击量最高在八九万,赢得众网友的一致点赞;中美贸易战期间,他精心准备的《从强国兴衰看我国面临的外部挑战》分别在淮塔学堂、云龙书院宣讲,场面效应,令他至今难忘。王华超同志作为一个退休干部,一名普通党员,为什么选择上了这个话题,用他自己的话:我只能非常真诚而动情地说,真的是因为爱党爱国的信仰和使命使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党和国家遭受重大事件时的感受万分深,特别是我近20年的宣传工作经历,“关心国家大事”已是我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