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研究

你的位置: 首页-学习研究

无锡市惠山区“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量: 次    来源:无锡市惠山区委老干部局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无锡市惠山区委老干部局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畅谈建党百年新成就。老同志一致认为,无锡虽然地处江南鱼米之乡,但百年前的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落后生活,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惠山区作为一个农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率先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促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山区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设区时的132.3亿元,2020年增加到985.26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725元增长到33925元,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高。

“一包三改”——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

堰桥街道老干部叶礼贤深有感触地说:1978年12月23日,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以民间传统按手印的方式搞起了分田到户的农业“大包干”,当年就喜获粮食大丰收,一举解决了长期农民的吃不饱饭的问题。1982年,堰桥乡农民创造性地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移植”到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包三改”改革,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堰桥,这个西高山下的江南小镇,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闻名遐迩的“改革之乡”。“一包三改”,当年曾经产生过石破惊天的震撼,创下了一年接待14万人前来“取经”的纪录,在中国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因:一场大雨引发改革思考。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农民从事集体农业生产。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以粮为纲革命稻,农民种地吹哨哨,商品经济不许搞,年终分配钞票少。”由于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解放思想”一浪高过一浪。1982年春,堰桥效仿安徽小岗村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个生产大队有18个分田到户。秋收时节正好下起了大雨,分田到户的18个大队农民,千方百计抢收粮食,实现了大丰收;但没分田到户的1个大队很多粮食没有抢回,都烂在田里了。正是这件事,给了当时乡党委很大的启发,能不能把农业改革的经验用到社办企业上?上世纪80年代初,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管理模式,企业干部任命制,分配上采取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一般工人录用进企业,先定级别,同一级别做多做少一个样,因此存在“上班迟到、中间睡觉、晚了不到”的现象,大多数企业效益不好。其中,堰桥服装厂1980年3月投资4万元筹办,有职工50多人,到1982年亏本5万多元。

探路:先找个小厂试试。当时乡干部都住在乡政府,口号是“立足工业,起早摸黑,礼拜不歇,认真负责”。1982年11月的一天,乡主要领导在讨论农业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大丰收时,讨论到社办企业能不能搞经营承包,大家很快统一了意见,决定先找个小厂试试看,于是选定堰桥服装厂。1982年11月下旬,堰桥乡副乡长兼工业公司经理高锦度和工业公司副经理万耀清到堰桥服装厂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厂领导和裁剪师傅。会上传达了在服装厂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的精神。现场有些支持试试看,但也有多人摇头,认为“这是倒退,厂长又成了资本家”。之后再次召集开会,提出实行经营承包后“工人工资不变,能不能不亏本,做到有盈余”,三名裁剪师傅自荐成为厂长候选人。1982年11月30日,堰桥服装厂召开了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堰桥人民公社党委提出了承包责任制方案“死上交、活报酬”,即全年上交利润5000元,超额部分由厂长自行处理,谁愿意承包谁就当厂长,不愿意承包或承包后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在这个方案面前,原厂长感到无能为力,不愿意承包。三名候选人竞相上台发表“竞选演说”,全厂50多名职工投票,结果是一名裁剪师傅得票最多,他的竞选承诺是“工厂不亏本,工人不减,工资增长,完成生产任务”。堰桥乡党委当天召开会议,确定聘用得票最多的这名裁剪师傅为厂长。1982年12月1日,堰桥服装厂新厂长上任,采取“定额计件制”,一个工人一天正常能做10件衣服,下的任务为7件,工人若超额完成,虽奖金不多,但感觉很光荣,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当月底服装厂首次扭亏增盈。

曲折:阻力太大一度欲打退堂鼓。1983年1月,堰桥乡党委主要领导提出,在小厂试点取得成功,选个大厂再试一试,目标落在了社办企业无锡县橡胶厂。经过竞选,一名供销科长和一名财务科长当选为厂里的负责人。堰桥乡党委总结服装厂的经验,作出的“坐位子,包票子,不包票子让位子”的干部选聘制。一些集体观念浓厚的群众一时也不能理解。一封封“人民来信”指责堰桥乡领导,“破坏干部路线”“走资本主义道路” “培养资本家” “堰桥成大庄园,又出大地主”等等。重压之下,堰桥乡党委主要领导很头疼,感叹“做点好事没人说好”,一度想打退堂鼓。当时的县委书记温耀邦明确表示“县委支持你们的改革”,堰桥乡党委全体成员才放开了胆子。橡胶厂在实行厂长经营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月也完成了指标任务,取得了初步成功。堰桥乡党委在总结改革经验后,认识到需进一步明确责、权、利,深化改革。1983年3月,堰桥乡召开全乡干部大会,决定对18家社办企业全部推广经营承包责任制。

轰动:1983年上半年,堰桥乡18家社办企业全部完成了改革,到年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经济效益,社员人均收入500多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1984年3月,当时的无锡市领导郁谦带领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到堰桥考察,将堰桥改革经验的9个方面归纳为“一包三改”。1984年4月,无锡市委批转了市委政策研究室对堰桥乡经济改革工作的调查报告,在全市推广“一包三改”经验。当年5月,无锡市又向省里报告了“一包三改”经验,省委又向全省发出总结推广“一包三改”经验的通知。《人民日报》等各级报刊、广播、电视纷纷介绍推广堰桥改革经验,“一包三改”被传到全国各地,堰桥呈现出一派“地面生气勃勃,人民喜气洋洋,市面生意兴隆”的可喜景象。前来学习考察的人实在太多,最多的一天,在堰桥影剧院招待所开了75桌饭菜招待前来“取经”的客人。

结果,春风吹绿江南岸。堰桥乡“一包三改”吹响了乡镇企业改革的第一声嘹亮号角,极大地激发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力助推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千百年来一直依靠“土里刨食”的苏南农民,从此迎来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崭新时代。研究者认为,“苏南经济每一次成功飞跃都离不开制度创新”。到1992年时,乡镇工业产值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强劲崛起,苏南农村城市化发展也因势而起,率先走出了一条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实现了产业、人口向集镇的大规模集聚。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世代耕作的故土,走进城镇。归根结蒂是党的政策好,堰桥人民才能放开手脚干。

教育改革——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省锡山高级中学原校长朱士雄感慨地说:我们省锡中是一所具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省锡中的前身匡村中学的师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抵制日货。我是1984年7月调到无锡县中学任职的(省锡中的前身),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学校百废待兴,财政非常困难,政府划拨的人头费,只能满足学校日常开支。记得学校准备成立一个少先大队,要购买一套鼓号,需要960元,学校拿不出钱。我就和学校支部书记夜晚骑自行车到杨市桃林大队华书记那儿募捐,华书记是我的校友,他答应帮我们。晚上我们回来,天黑路滑,我俩经过一座小桥,不小心跌落到河里,我们只好摸黑游上岸,差点出事故,可见那时学校多么艰难。

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才有资金支持教育发展。我们省锡中在90年代初率先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加入了计算机网络行列。以后逐步建设了体育馆、图书馆、园林式校园等。1993年,无锡县中学恢复了“省重点中学”的称号,1997年更名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高中。

党的十八大,习总书记提出教育要“树德立人”,我们省锡中遵循“德育至上”的理念,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先从学生的行为规范入手,提出要求“千人夜自修一片静,千辆自行车一条线”。作为重点高中,我们有许多学生出国留学,我们虽然赞成学生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文明。但是为了防止崇洋媚外思想,我们提出,学生首先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应该有现代素质、现代理念、现代知识技能。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站直了的中国人”,有独立的人格,有庄严的国格。中国人的内涵是:继承祖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为了培养“站起来的现代中国人”,我们率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健全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国格。强调“不加课,不搞题海战术”,关键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实现真正的有效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育设施!”这是我为省锡中服务22年的真切体会。

为了实现教育的立体化发展,在惠山区还建起了职教园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城市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惠山中专学校、江南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师生80000多人,培养出一批批“能工巧匠”。在惠山区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教育事业生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景象。

交通便捷——我的家乡更美了

长安街道老党员俞云清兴致勃勃地说:建党百年阳光璀璨,曾经的蹉跎与磨砺、经历的苦难与辉煌,都伴随着灿烂的阳光开启崭新的征程。

我生长在惠山区长安街道,亲眼目睹家乡的日新月异,交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小木桥、石板桥,如今成了坚实壮观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道路也由起初的泥土路、石砂路、水泥路,铺成了沥青路,路面越来越平坦。桥梁变了,道路变了,交通变得畅通了。

跨越在锡北运河上的惠山大桥,大桥坐落在我的家乡----原长安镇大利市西村头。回忆上世纪50、60年代,这里的情景历历在目。这里没有桥梁,当地群众要去无锡城里,祖祖辈辈靠一条木板渡船在运河中来回摆渡。锡北蚕种场坐落在运河南岸,种植的近百亩桑树田在运河北岸,平时桑树翻土施肥、采摘桑叶均靠渡船过河,如遇大风大雨,渡船只能“停航”。过往群众如有要事急事,冒风险勉强渡河,往往险象环生,群众怨声载道。2006年,惠山区政府投资1.1亿元,在这里建起了惠山新城区第1座全长908米、双向6车道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惠山大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过往车辆、行人直达无锡市区,成了惠山新城建设发展中的主要交通桥梁之一。2008年7月,惠山区政府又投资在惠山新城建造第2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政和大桥,大桥东西跨越白屈港和锡澄高速公路,连接政和大道和春惠路,大大缩短了长安居民与惠山新城间的路程。依偎在惠山大桥西侧、横跨锡北运河的地铁一号线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水面上,地铁驰过时更是雄伟壮观。2020年,随着凤翔路高架的延伸,在地处锡澄公路5号桥又新建一座主线桥宽25.1米、双向6车道、时速80公里的凤翔路胡家渡高架桥,使惠山新城区可快捷通达无锡主城区和江阴主城区,带动了惠山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雄伟壮观的桥梁和纵横交叉的道路建设,是家乡变化发展的缩影,是通往更加灿烂明天的金桥。对惠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箴言,老百姓从内心充满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真是感慨万千。一致赞扬“共产党是人民心中的太阳,带领我们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强国之路。”

乡村振兴——守好三农“压舱石”

农业服务站原站长陶听根满怀信心地说:习主席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业问题。”是对我们从事农业战线工作人员的巨大鼓舞。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我区种植面积、养殖业与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齐头并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我作为一名老农技人员为之自豪。我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党的政策带来的农业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以当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打造工作亮点。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52亿元,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种植业方面,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2.06万亩,同比增长10%;通过优化结构、应用集成技术等措施,完成5000平方米连栋温室升级改造,50亩连片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特色农产品上,2020年我区水蜜桃种植面积达35450亩,葡萄种植面积3088亩,茶叶种植面积578亩。在江苏省第三届优质桃果大赛上,惠山区以10金15银的成绩位列所有参赛县市首位,在第二届无锡市“无锡好桃”品鉴活动中包揽全市72.2%的奖牌,实现桃民增收目标。

养殖业方面,加快恢复地产生猪产能,完成年出栏15000头的智能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年出栏5000头的星诺农场改造扩建;2020年家禽出栏115628羽;水产养殖面积5074亩,水产品产量3870吨,渔业总产值2.65亿元。在春夏两季组织繁育青、草、鲢、鳙、鳊等优质苗种8亿多尾,承担了省级水产良种保种和亲本更新任务,支持了苏南地区水产良种安全有效供给。

探索稻渔综合种养。2020年,惠山区惠民家庭农场在稻田——小龙虾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龙虾——青虾、小龙虾——鸭等模式的混养试验。惠山区惠民家庭农场作为江苏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无锡基地核心示范基地通过了现场测产验收,亩产小龙虾达到74kg,带动了农民增收。

推广农业科技,对接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对教授工作站建设、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对桃园土壤采样检测,分析养分含量,得出优质桃园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全面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生草栽培、补钙补钼补硼及硅钙镁钾肥等技术,有效遏制了桃园土壤进一步酸化,2020年实施桃园土壤改良面积15000亩。同时,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我区对禽类的瘟疫、农药的污染进行防控;对养殖业的糞便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防治河道水污染‥‥‥总之,惠山区确立了发展农业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居民富了——两次新建住房

堰桥街道小学退休校长鲍萍芬满怀豪情地说:建党百年,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我家赶上了好时光,尽享改革开放红利,让百年祖屋不断变新变美。现在我家的二层洋楼小巧别致,从里到外透出一种高雅的风格,相较于周边高楼林立的商品房、安居房及别墅群,多元中别有特色。

我家的老祖屋是清朝末年间造的一间三进深老式平房,低矮简陋,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破旧不堪。我家祖祖辈辈在里面居住了八十多年,我两个儿子也相继出生在那里面。我祖上因为添丁加口,房子里住不下那么多人,必须加造房屋,苦于无钱买建筑材料,于是拣来石块垒成外墙,自己掼泥砖晾干未经砖窑烧过就用来砌内壁,用木板皮隔打房间,屋顶铺芦苇席再铺上一层薄薄的瓦就盖成屋面。内部装修用三份石灰七份泥土搅拌成三七灰土,夯实抹平作地面,用稻草捣烂成草筋与石灰拌和代替水泥粉刷墙壁,用破衣破布一层一层平糊成硬衬当作墙纸粘贴在木板壁上,就这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搭建成了一间门面、三进六架的简易平房。一直苦熬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田联产承包,农民欢欣雀跃,粮食连年丰收,除了上缴国家公粮,留足一年口粮外,还有余粮可变买成现钱,添置家庭用品,改善生活。工厂企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使企业有了活力、工人有了动力、厂长有了压力,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涨工资、增收入,“万元户”成了财富的象征。

我家也沾了改革开放的光,加工资后手头有了余钱,将改造老祖屋作为第一需要,我家毫不犹豫推倒了老祖屋,造了二间门面二进高平房,中间留个大院,种上一棚葡萄,水泥地面光洁平整,客厅房间洁白明亮,祖孙三代在这干燥通气的新屋里生活,心情特舒畅。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家业兴旺。伟大的祖国全方位变了,道路变宽了,住房变高了,存款变多了,生活变富了,人的观念变新了‥‥‥老百姓真心感念党的正确领导,感恩政府的多方位服务,感激党和政府带领大家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富大道。

我家六个人都有很好的工作,也有较高的收入,三个孙女都上重点学校,全家九口人吃穿不愁,就大胆地消费,两个儿子各自买了商品房,装修豪华,都有汽车代步,并且汽车越换越高档。我们老两口的余钱就让新造祖屋再来了一次变型,使其融入了新农村格局,高平屋又全推倒了,二间门面二进二层的精心设计新楼拔地而起。不落俗套,结构新颖,前面是院子种花木,中间大天井用玻璃吊顶作阳光房,楼上阳台曲折美观,不锈钢栏杆既保安全又能晾晒衣被。厅室宽畅明亮,地面瓷砖油光,楼板结实耐看,灯具典雅大方‥‥‥,在这舒适靓丽的居室里生活,心里的高兴难以言表。

我家祖屋的变迁见证了国家兴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的观念与社会现实变化的速度,彰显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爱我家,更爱祖国这一大家。

在畅谈百年颂党恩活动中,广大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今天变成了市民,还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农民还有农保,真是上辈人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现在镇(街道)都有老年大学,满足了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需要。一年一度的阳山桃花节,歌如潮、花如海、人欢笑。今年桃花节参加演出的16支团队,演出舞蹈、合唱、武术、民乐合奏、旗袍秀‥‥‥,演出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大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乐。尽情歌唱伟大的祖国,尽情赞美建党百年的丰功伟绩。

千言万语、千歌万曲汇聚成时代的最强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